[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1747.1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6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夏应波;吴云飞;包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B60K11/08;B60R19/48;B60K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源源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前端 模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电动汽车包括前保险杠和前护底板,前保险杠包括上格栅和下格栅,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电池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冷凝器和导风挡板,前护底板上设有出风口,第一通道一端连接上格栅,另一端通过第三通道连接出风口,第二通道一端连接下格栅,另一端通过第三通道连接出风口,冷凝器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电机散热器和电池散热器安装在第二通道内,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连接处安装导风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进入前舱内部冷却通道的气流进行引导,可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减小流经前端模块及前舱内部的空气流动阻力,改善汽车的动力经济性,使得车辆续航里程变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
背景技术
当前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重视,电动汽车作为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发展前景广阔,产销量逐年上升,未来有望彻底取代传统燃油汽车。但电动汽车现阶段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其充电时间较长,满电续航里程相比传统汽车没有优势。为了在续航里程上减小与传统汽车的差距,这就要求电动汽车尽可能地节能。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产品,其散热系统在汽车前舱内的布置方式大多类似于传统燃油汽车,采用直立式的串联式结构,即将电池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冷凝器、冷却风扇等散热部件从前往后直立布置,因此,冷却风扇的出风受到电动总成等部件的阻挡,导致冷却气流在机舱内部流动紊乱,空气阻力损失较大,导致整车能耗增加,车辆的动力经济性变差,进而影响到整车的满电续航里程,给用户带来了较大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电动汽车包括前保险杠和前护底板,所述的前保险杠包括上格栅和下格栅,所述的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电池散热器、电机散热器、冷凝器和导风挡板,所述的前护底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的第一通道一端连接上格栅,另一端通过第三通道连接出风口,所述的第二通道一端连接下格栅,另一端通过第三通道连接出风口,所述的冷凝器安装在第一通道内,所述的电机散热器和电池散热器安装在第二通道内,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连接处安装导风挡板,该导风挡板用于开启或者关闭第二通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流机构和导风罩,所述的导流机构安装在前保险杠的背面,该导流机构和导风罩的前半部分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的导流机构和前护底板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的导风罩的后半部分和前护底板形成第三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通道设置于电动汽车的电驱总成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格栅为主动进气格栅,该主动进气栅格连接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用于调节第一通道的气流流通量。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风挡板连接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用于调节第二通道的气流流通量。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通道内设有连接整车控制器的冷却风扇。
进一步地,第二通道内,按电动汽车的正方向依次安装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重新布置了散热系统在电动汽车前舱内的布局,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以及导风挡板构成全新的冷却气流通道,使得导风挡板可以用于改变流经前端模块的空气流动路径,当动力电池和电驱总成不需要进行冷却时,导风挡板处于朝下位置,阻止气流经过下格栅开口流经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减少进入前舱的冷却气流流通量,从而减小机舱的空气阻力,达到提升续航里程的目的。
2、本发明通过合理布局的导风罩,增加导流机构和导风挡板,同时配合电动汽车原有的前保险杆和前护底板来形成各个通道,结构简单紧凑,改造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17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