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磁浮式悬架外连接套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74047.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5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戴沛松;丁渭平;王凯;杨明亮;丁天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控制 交联 磁浮式 悬架 连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磁浮式悬架外连接套,包括外壳体、活塞杆、电磁铁、永磁体、弹簧,电磁体控制电极和电极刷,外壳体为中空结构,电磁铁、永磁体和弹簧位于外壳体内部,外壳体上设有外壳体通孔,活塞杆通过外壳体通孔穿设于永磁体和电磁铁,电磁体控制电极穿过外壳体和永磁体与电磁铁相连,电磁体控制电极为圆柱体结构,电磁体控制电极的外表面与电极刷相连。电磁铁与永磁铁之间通过U型弹簧连接,在断电的时候,弹簧起着支承作用保证了结构上的安全性。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悬浮式悬架外连接套采用“永‑电‑永”磁浮结构形式,通过改变电磁铁电流方向,既可以利用磁极间引力工作,也可利用斥力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系统及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磁浮式悬架外连接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使汽车有更理想的振动和噪声性能,橡胶元件被广泛用于悬架构件的连接处。作为悬架的缓冲元件,其对高频的振动传递特性有着重要影响。而如今悬架橡胶元件的规范中规定了静态刚度和一种或两种低频下的动态刚度。对包括100Hz或更高频率下的小位移刚度要求没有做规范,其次橡胶元件不能自适应吸收由悬架传递上来的振动能量。例如,路面作为悬架系统重要的激励源,其激励频带普遍是在20-200Hz左右,而橡胶元件很难主动吸收和抑制这种宽频带上振动峰的传递。
现有的专利技术中,一种减振器上连接总成(专利申请号:201520315565.9,授权公告号:CN 204586410 U),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安装板和减振器上连接装置,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车身安装板与车身底板固连且两者之间具有空腔;减振器上连接装置包括顺次套设在减振器的活塞杆上的底座、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压板和连接螺母,活塞杆上设置有与底座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其中,第一橡胶体远离底座的一端和第二橡胶体邻近第一橡胶体的一端分别与车身安装板的两个表面相贴合,第二橡胶体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环向凸槽。该技术不能根据不同路况调节自身刚度,自适应吸收来自路面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实现悬架外连接套支撑力的自动调节,安全性高的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磁浮式悬架外连接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路噪控制的交联磁浮式悬架外连接套,包括外壳体、活塞杆、电磁铁、永磁体、弹簧、电磁体控制电极和电极刷,外壳体为中空结构,电磁铁、永磁体和弹簧位于外壳体内部,外壳体上设有外壳体通孔,活塞杆通过外壳体通孔穿设于永磁体和电磁铁,电磁体控制电极穿过外壳体和永磁体与电磁铁相连,电磁体控制电极为圆柱体结构,电磁体控制电极的外表面与电极刷相连。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极的数量为二,控制电极对称分布在活塞杆的两边,控制电极的端部与电磁铁相连,另一端与控制电路相连。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外壳体装置和下外壳体装置,上外壳体装置和下外壳体装置固连且形成中空结构,上外壳体装置包括依次固连的上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上外壳体装置主体和上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上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和上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对称的分布在上外壳体装置主体的两边;下外壳体装置包括依次固连的下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下外壳体装置主体和下外壳装置右连接件;上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和下外壳装置左连接件固连且设有第一安装通孔,第一安装通孔穿设于上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和下外壳装置左连接件,上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和下外壳装置右连接件固连且设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二安装通孔穿设于上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和下外壳装置右连接件,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结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上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上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下外壳体装置左连接件和下外壳体装置右连接件结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上外壳体装置主体的截面和下外壳体装置主体的截面均为“U”字形结构,上外壳体装置主体的“U”字形的深度大于下外壳体装置主体的“U”字形的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40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悬浮型主动悬架作动器
- 下一篇:一种永磁电磁耦合控制馈能悬架作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