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观赏甘薯盆栽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8644.3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2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徐心志;杨国红;杨育峰;王雁楠;杨晓平;张莉;陈献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A01G24/28;A01G24/15;A01G24/10 |
代理公司: | 河南科技通律师事务所 41123 | 代理人: | 张晓辉;樊羿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盆栽 甘薯 甘薯品种 甘薯苗 花盆 薯苗 观赏 磷酸二氢钾溶液 栽培 营养液 盆栽基质 陶土花盆 叶面喷洒 草炭土 观赏性 泥炭土 珍珠岩 质量比 虫害 老叶 盆口 修剪 叶色 叶形 摘除 蛭石 喷洒 成活 光照 栽种 生根 消毒 生长 防治 种植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观赏甘薯盆栽栽培方法,旨在解决甘薯盆栽观赏性低的技术问题。该方法为:选择具有特殊叶形或叶色的甘薯品种;采用陶土花盆,所述花盆的盆口直径为30~35cm,盆底直径为15~20cm,花盆高度为25~30cm;盆栽基质由质量比为1:0.5~1的草炭土或泥炭土和蛭石或珍珠岩组成;甘薯苗种植前,对薯苗进行消毒和生根处理;甘薯苗栽种后遮阴;一周后摘除老叶;两周后,保持整盆生长的均匀的方式修剪薯苗;控制温度、光照、湿度;每周喷洒一次浓度为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成活四个月后,每周对叶面喷洒一次营养液;防治虫害,其他管理同常规。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甘薯品种特性,甘薯盆栽观赏价值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观赏盆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观赏甘薯盆栽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为旋花科番薯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薯是一种具有多元化利用潜质的植物。在建国初期,因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 ,甘薯被作为一种主粮看待;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产品的极大丰富,甘薯逐渐转变辅食或和休闲保健食品。甘薯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利用其食用价值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甘薯所具有的独特观赏价值,因而甘薯慢慢开始被作为一种绿化植被和观赏植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观赏甘薯最早始于美国,到现在已有多个品种。观赏甘薯作为一种园林绿化新材,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管理方便,在园林中应用形式丰富。目前,对于甘薯的观赏栽培技术研究较少,人们栽培方式比较粗放、随意,这也极大的限制了甘薯观赏经济的发展。当前甘薯观赏栽培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特性,观赏价值低,观赏期短,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宜于甘薯生长的观赏甘薯盆栽栽培方法,以增加甘薯盆栽观赏性及观赏周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观赏甘薯盆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具有一定叶形或/和叶色的甘薯品种;
(2)采用陶土花盆,所述花盆的盆口直径为30~35cm,盆底直径为15~20cm,花盆高度为25~30cm,盆地有3~5个直径为0.8~1.2cm的出水孔;
(3)盆栽基质由质量比为1:0.5~1的草炭土或泥炭土和蛭石或珍珠岩组成,所述基质中氮:磷:钾质量比为1~1.5 : 2~2.5 : 1~1.5;
(4)甘薯苗种植前,对薯苗进行消毒和生根处理;
(5)甘薯苗栽种后,遮阴2~3天;一周后摘除老叶;两周后,保持整盆生长的均匀的方式修剪薯苗;控制温度为18~30℃,光照为10~12小时,空气湿度50~55%,土壤湿度60~65%;每周喷洒一次浓度为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6)成活四个月后,每周对叶面喷洒一次营养液;所述营养液由0.02~0.04mg/ml的IAA、0.2~0.3 mg/ml的磷酸铵、0.1~0.15 mg/ml的硫酸铵、1~2 mg/ml的硝酸钾、0.1~0.15mg/ml的硝酸铵、0.01~0.02 mg/ml的硫酸亚铁、0.001~0.002mg/ml的硫酸锌组成,该营养液能够提高甘薯的抗逆性,防止甘薯叶片早衰,保持叶片色泽,促进其后的营养生长,使其进一步扩枝散叶,延长其生长周期及观赏周期;
(7)防治虫害,其他管理同常规。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甘薯品种为紫贵人、边儿红、金灿灿、五指巨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基质还包括0.1%的微量元素(锌、镁、铁、铜、硼等)。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基质表面覆盖有陶粒或彩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86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