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50098.0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8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华;薛巍;袁洪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22/38 | 分类号: | C08F122/38;C08F8/20;A61K39/00;A61K39/3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刘瑜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氟化 酰胺胺 制备 方法 及其 作为 疫苗 免疫佐剂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该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酰胺胺)和七氟丁酸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I;然后将三乙胺加入到混合溶液I中,搅拌反应,待反应结束后透析、冻干,得到氟化聚(酰胺胺)。本发明中使用七氟丁酸酐对聚(酰胺胺)进行了修饰,制备的氟化聚(酰胺胺)在中性pH环境中带正电荷,能够通过静电吸引包裹抗原卵清蛋白以形成带正电荷的纳米制剂,该制剂能够有效促进抗原蛋白的胞内释放和细胞质递送。因此,本发明制得的氟化聚(酰胺胺)可以作为疫苗传递系统,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进行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疫苗是通过向患者注射特异性肿瘤抗原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诱导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同时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是克服肿瘤治疗难题的关键。肿瘤疫苗可以触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完全杀死肿瘤但不损伤正常组织,因此,这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方法。然而,单独使用肿瘤抗原并不能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因此肿瘤抗原通常与免疫佐剂或疫苗递送系统一起使用以引发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此外,肿瘤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非体液免疫)可以达到预期的抗肿瘤治疗效果。目前肿瘤疫苗开发的挑战之一是寻找有效的免疫佐剂或疫苗递送系统,以协助肿瘤抗原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然而,传统的免疫佐剂被抗原递呈细胞(APCs)摄取,然后在内体/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降解和加工,不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对于外源性蛋白抗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途径呈递(成为交叉递呈)将其递送到APCs的胞质溶胶中,是一种预期的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的途径。近年来,设计安全有效的疫苗载体诱导有效的抗原交叉递呈和细胞免疫已在基于肿瘤疫苗的免疫疗法中获得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目标,设计智能疫苗载体将肿瘤抗原蛋白递送到APCs中,通过抗原交叉递呈来触发细胞免疫。近年来,阳离子聚合物作为促进抗原交叉递呈的疫苗载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阳离子聚合物作为抗原载体,可以通过质子海绵效应实现抗原的内体/溶酶体逃逸,然后将抗原递送到细胞质中以进一步引发交叉递呈和细胞免疫。目前,作为基因载体的聚阳离子的氟化修饰已被发现可以极大地促进siRNA的细胞摄取和内体/溶酶体逸出。氟化聚阳离子载体广泛用于 siRNA的递送以诱导有效的基于RNAi的肿瘤治疗效果。我们推测氟化阳离子聚合物作为肿瘤抗原载体可以增强肿瘤抗原的细胞内摄取和细胞质递送,从而诱导交叉递呈和细胞免疫。
在以前的研究表明,氧化还原反应聚阳离子HPAA(含二硫键的超支化聚(酰胺胺))作为基因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报道,具有质子海绵效应的阳离子聚合物HPAA会引起内体破裂,促进基因载体的胞质传递。HPAA作为具有质子海绵效应和氧化还原响应性的siRNA载体,可获得更好的基因治疗效果。此外,HPAA还作为疫苗递送系统,控制APCs摄取后细胞质中抗原的释放。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对含二硫键的超支化聚(酰胺胺)进行了修饰并作为疫苗传递系统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氟化聚(酰胺胺)。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氟化聚(酰胺胺)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氟化聚(酰胺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聚(酰胺胺)(HPAA)和七氟丁酸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I;然后将三乙胺加入到混合溶液I中,搅拌反应,待反应结束后透析、冻干,得到氟化聚(酰胺胺)(HPAA-F7)。
所述的聚(酰胺胺)和七氟丁酸酐的质量比为1:10~10:1;优选为1:5~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00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钙钛矿量子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聚合度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