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46356.8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1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蒋欣欣;陈树峰;王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1/30 | 分类号: | G06F11/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王雪芬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行程序 运行时 监控 监控服务 计算机软件技术 实时监控信息 图形化界面 程序运行 监控技术 监控探针 软件运行 行为细节 研究对象 运行轨迹 多核 线程 记录 展示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现有监控技术及监控方法的不足和缺点,以并行程序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该方法主要由监控探针、提供实时监控信息的监控服务及图形化界面展示三部分构成。采用本发明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通过建立监控服务,实现对程序运行具体行为细节的记录,掌握多核内部各个线程的运行轨迹及可能发生的交互,从而达到发现并定位运行时错误,提高软件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功能上日渐完善,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金融、通讯终端、工业控制等各个领域,在可预见的将来,对嵌入式设备的计算性能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程序运行时监控是一种能够及时获得系统软件运行状态,掌握系统软件实时行为,提高软件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航空航天等对系统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应用中,系统在进行真实环境的部署后,需要对实时系统平台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以便在系统出现故障后能及时修复。由此可见,对系统并行程序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程序监控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软件监控技术:1)MOP(Monitoring-Oriented Programming)技术,该技术将形式化的监控属性规范应用于目标程序语言,并将其转换成监控代码,可用于检测执行恢复代码、展示和发送预警信息以及抛出异常等问题的处理;2)针对Java语言构建的MaC(Monitoring and Check)监控框架,以保证目标程序的正确执行;3)HIFI技术,提供程序监控和大规模并行程序的运行控制等功能;4)Falcon技术,可针对大型分布式系统,实现对节点时间的控制,等等。
软件监控方法有:1)在程序中插入代码:该方法用于断言测试,断言通常采用开发人员手工编写与程序同时开发的方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在编译时在注释点自动产生断言测试代码,用于程序的监控;2)创建观察者(Observer)进程的方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执行程序将状态信息等发送给观察者进程,通过观察者进程对状态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监控程序执行的目的,等等。
现有的开源系统监控软件,大多是针对集群等大规模计算资源,并且监控的信息也仅是局限于程序运行的基本信息,而在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实时性等方面表现欠佳;此外,软件运行时监控技术一般只针对Java等高级的语言编程环境,因此对平台和第三方的依赖程度高,并且局限在本地运行监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在本地运行,给系统带来的负载和造成的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操作系统环境下并行程序运行过程的监控方法,提高软件运行安全性、可靠性。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并行程序运行时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监控探针,进行监控信息的获取和更新;
所述监控探针是一段代码,包括信息搜索功能代码,用于能够搜集程序运行时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类,其中,静态数据包括进程标识号、线程所在文件,动态信息包括CPU利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
所述监控探针还包括逻辑代码,用于程序正确性校验,程序正确性校验的代码用于判断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动态行为和实时状态是否符合用户定义的规范,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当遇到代码规范被侵犯的情况,即触发用户自定义的行为,包括记录日志信息到恢复运行时状态的活动;
步骤二:构建监控信息搜索引擎,获取由各类监控探针采集的监控信息,并通过获取消息类型、消息长度、消息大小信息,存储到相应的监控信息存储空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未经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63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