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粘结剂球形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6632.2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2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超;王辉国;郁灼;王德华;马剑锋;李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18 | 分类号: | B01J20/18;B01J20/30;C07C7/13;C07C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球形 二甲苯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无粘结剂球形对二甲苯吸附剂,所述吸附剂的灼基堆密度为0.90~1.16g/mL,250N抗压破碎率小于1质量%,孔直径为50~1000nm的大孔的孔体积为0.1~0.21mL/g,所述吸附剂为X分子筛,其阳离子位被Ba离子或Ba和K离子占据。该吸附剂灼基堆密度高、强度好、无粘结剂、吸附容量高且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无粘结剂球形分子筛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无粘结剂球形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纯度对二甲苯是聚酯纤维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对二甲苯(PX)主要存在于混合C8芳烃中,而混合C8芳烃包括对二甲苯(PX)、间二甲苯(MX)、邻二甲苯(OX)和乙苯(EB)四个异构体,其沸点差很小,特别是对、间二甲苯沸点只差0.6℃,因此很难靠精馏方法得到高纯度对二甲苯,工业上普遍采用吸附分离方法生产高纯度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由沸石吸附剂配合模拟移动床连续逆流分离工艺构成,高性能的吸附剂是该工艺的核心技术。
现在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吸附分离对二甲苯的吸附剂的活性组分为钡、钾离子单独或混合交换的X型沸石。人工合成的分子筛通常为细小粉末状,需加入一定量的粘结剂聚结成型后才能满足工业应用。其中高岭土类粘土作为粘结剂可使分子筛制备成多种形状,并且大大提高了分子筛成型体的强度,虽然高岭土类粘土本身通常不具有吸附选择性,但是可经过焙烧和碱处理使其中的硅铝酸盐转变成为分子筛,从这些方面来说高岭土类粘土是一种较理想的分子筛成型粘结剂。
高性能吸附剂应具备吸附容量高、吸附选择性好、传质速率好、强度好等优点,而吸附剂制备技术是实现吸附剂高性能的关键。
CN00134089.1公开了一种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改善吸附剂的二次孔分布来提高吸附剂的传质性能。该方法将X型沸石和粘结剂以及0.5-6.0质量%的扩孔剂进行成型,然后经干燥焙烧、碱处理、离子交换制备对二甲苯吸附剂。
CN03137917.6提供了一种高堆密度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将X型沸石与高岭土混匀,经滚动成型方法制备吸附剂。为提高吸附剂堆密度和强度,需要在滚球过程中不断增大高岭土的比例。成型体干燥焙烧后经碱处理使其中的粘结剂沸石化,再经钡和钾交换制备成品吸附剂。该法制备的对二甲苯吸附剂灼基堆密度为0.84-0.90g/cm3。
CN200880127309.X公开了一种改进传质和吸附选择性的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该专利使用低硅铝比(Si/Al原子比=0.95-1.05)、小晶粒X型沸石与高岭土附聚成型,成型体干燥焙烧后经碱处理使其中的粘结剂沸石化,再经过钡和钾交换以及活化制备对二甲苯吸附剂。
高岭土作为分子筛成型粘结剂也有其缺点:1)高岭土是不可再生资源,硅铝含量高的高岭土还属于稀缺资源;2)高岭土中硅铝酸盐以外的杂质成分不仅不能转变成为分子筛,而且还可能使待分离组分发生副反应对吸附分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在分子筛成型过程尽可能减少高岭土类粘土的添加比例。然而随着粘土添加比例的减少,成型体的强度也会降低,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破碎甚至粉化的风险;堆密度也会减小,降低了单位体积吸附剂的处理量。
US20130012377公开了一种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该方法向NaX型 沸石中加入基于碳水化合物的成型助剂,然后向其中喷洒混合氧化铝溶胶和氧 化硅溶胶,从而形成混合物颗粒;之后经干燥和焙烧、碱处理和Ba离子交换 制得吸附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粘结剂球形对二甲苯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吸 附剂灼基堆密度高、强度好、无粘结剂、吸附容量高且制备方法简单。
本发明提供无粘结剂球形对二甲苯吸附剂,所述吸附剂的灼基堆密度为 0.90~1.16g/mL,250N抗压破碎率小于1质量%,孔直径为50~1000nm的大孔 的孔体积为0.1~0.21mL/g,所述吸附剂为X分子筛,其阳离子位被Ba离子或 Ba和K离子占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66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