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多重谐振腔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22295.1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9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萌;余观夏;杜文文;付晶晶;吕一航;骆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7/06 | 分类号: | H01P7/06;H01P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联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97 | 代理人: | 仲晖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金属 复合 纳米 介质 多重 谐振腔 及其 应用 | ||
1.一种基于多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内层区域、中层区域和外层区域内的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所述内层区域、中层区域和外层区域的中心点重合;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中的6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在内层区域内按照矩形排列,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中的另外6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在中层区域内按照圆形均匀排列,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中的其余6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在外层区域中按照圆形均匀排列,所述中层区域中的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和所述外层区域中的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一一交错布置;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之间互不接触,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之间形成四种形状各异的9个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18个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包括内层介质柱Ⅰ(1)、内层介质柱Ⅱ(2)、中层介质柱(3)和外层介质柱(4);所述内层区域为矩形,所述内层介质柱Ⅰ(1)有4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层区域的四个顶点上,所述内层介质柱Ⅱ(2)有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层区域的两条长边的中点上,所述内层介质柱Ⅰ(1)的外径大于所述内层介质柱Ⅱ(2);所述中层区域为圆形,所述中层介质柱(3)有6个,均匀分布在所述中层区域的边界上;所述外层区域为圆形,所述外层介质柱(4)有6个,均匀分布在所述外层区域的边界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区域的半径为208.75nm,所述外层区域的半径为257nm,所述内层介质柱Ⅰ(1)的半径为60nm,所述内层介质柱Ⅰ(1)的圆心与所述内层区域的中心点的距离为120.8nm,所述内层介质柱Ⅱ(2)的半径为43.9nm,所述中层介质柱(3)的半径为60nm,所述外层介质柱(4)的半径为67.5n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金属涂层的厚度为14~3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金属涂层的材质为金或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最内层介质核的相对介电常数范围为3.9~11.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最内层介质核的材质为硅或二氧化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的相对磁导率为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重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复合纳米介质柱置于空气环境中。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重谐振腔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入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为5.0×1013Hz~2.5×1014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2229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