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材防霉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20890.1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3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洲;李延军;丁涛;程大莉;陈登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K3/52 | 分类号: | B27K3/52;B27K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孟捷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材 热处理 浸渍液 浸渍 含铜化合物 竹材防霉 含水率 浸渍液配制 调湿处理 二乙醇胺 干燥处理 冷却处理 氢氧化铜 真空加压 产业化 可控性 置入 取出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材防霉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浸渍液配制:以氢氧化铜、二乙醇胺、聚乙二醇和水为原料配制成含铜化合物浸渍液;S2、浸渍液注入:将竹材置入压力灌中,采用真空加压方式将步骤S1中得到的含铜化合物浸渍液浸渍到竹材中;S3、热处理:将浸渍后的竹材进行干燥处理,待竹材含水率降至6%~7%时,开始升温,对竹材进行热处理;S4、冷却处理:将步骤S3中热处理的竹材,降至60oC左右取出,并进行调湿处理,将竹材的最终含水率调至5%~7%;本发明工艺简单、可控性好,成本低,设备简单,易于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竹材防霉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竹材中含有较高的淀粉、糖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同时由于含有大量的羟基,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是竹材尺寸不稳定,易霉变、生物降解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竹材的开发利用。竹材热处理在木材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通过氮气、水蒸汽和油为介质在160℃至260℃范围内对竹材进行改性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竹材的尺寸稳定性和耐腐性,改善木材的视觉性能,已成为一种高效高值化利用竹材的物理加工手段。然而,研究发现单一的热处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提高竹材的防霉性能。虽然霉菌对竹材的侵害值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其值仍较高,几乎无防治作用。
纳米无机抗菌材料因其具有抗药性、缓释长效性、安全性、广谱性等显著优点,在塑料、纺织品、涂料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铜系抗菌材料作为一类价格低廉的无机抗菌剂,受到广大抗菌领域研究工作者的青睐。铜系抗菌剂在使用过程中会缓慢释放出Cu2+并吸附到细菌表面,对细菌的细胞膜造成损伤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然后与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中存在的氨基和琉基等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阻碍细菌新陈代谢酶的合成,并与DNA反应,破坏遗传因子,从而使细菌丧失生物学活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纳米铜的传统制备工艺需采用高能方式及用高毒的化学品制备,并且一般在非水溶液及外加保护气下反应制得,存在环保安全性低、成本高等问题。另外,纳米铜抗菌材料在竹材领域的研究应用甚少,如何实现纳米铜颗粒在竹材微观构造中成型并负载仍存在一定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竹材防霉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竹材的尺寸稳定性和防霉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竹材防霉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渍液配制:以氢氧化铜、二乙醇胺、聚乙二醇和水为原料配制成含铜化合物浸渍液;
S2、浸渍液注入:将烘干至含水率为5%的竹材置入压力灌中,压力罐中注入所述步骤S1中制得的含铜化合物浸渍液,再采用真空加压方式将步骤S1中得到的含铜化合物浸渍液浸渍到竹材中;
S3、热处理:将浸渍后的竹材进行干燥处理,待竹材含水率降至6%~7%时,开始升温,对竹材进行热处理;
S4、冷却处理:将步骤S3中热处理的竹材,降至60℃取出,并进行调湿处理,将竹材的最终含水率调至5%~7%。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含铜化合物浸渍液由氢氧化铜、二乙醇胺、聚乙二醇和水按质量比为1:2:1:1.5配制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含铜化合物浸渍液的配制方法为:将氢氧化铜溶解于二乙醇胺中,再加入水形成铜氨溶液,最后添加聚乙二醇制得含铜化合物浸渍液。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首先将竹材烘干至含水率为5%,再置入压力灌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真空加压工艺为:真空度控制在-0.05~-0.09MPa,保压时间为40~80min,之后,将压力升至1~1.5MPa,保压时间为30~6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208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