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9233.5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7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武洋;李杰;李立刚;钱海;杨飞;张永辉;赵洪丽;蔡玉朋;邹高凯;楚天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1/00 | 分类号: | G01M11/00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何学军;侯景明 |
地址: | 110006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缆 预制 光功率计 接收端 校验装置 光缆测试 光源装置 校验 测试口 发送端 测试 多光纤束 全面分析 智能电网 光损 可用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光缆校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装置,具体是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中应用的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的实现方法。本发明包括发送端光源装置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发送端光源装置包括本地源测试口和预制光缆测试口,本地源测试口与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相连,预制光缆测试口与被测光缆预制接口相连,被测光缆分散端口与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相连;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和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通过无线自主网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光损误差小,测试结果全面科学的优点。利于全面分析光缆性能及特殊光缆模式的需求,节省测试时间和避免差损影响,可用于多光纤束测试,解决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缆校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装置,具体是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中应用的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是国家电网公司第三代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新形态,也是未来继电保护装置发展的新方向。预制光电缆是就地化保护的重要配套环节,预制光电缆的检验工作也将成为“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现场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继电保护现场运维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配合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的预制光电缆,其为单端预制,另一端分散,现场无可用的检验装置对光回路正确性及光功率衰耗等技术指标进行检测,且就地安装的特殊模式,导致不仅环境气候对现场人员的作业产生极大影响,且白天作业对对侧发送来的光源进行打光确认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实现对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的预制光缆的检测,首先需要针对单端预制口中的芯依次打入光源,目前市面上找不到该类型的连接线。如何解决并设计出针对该单端预制口的光源成为了就地化保护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另外,目前智能电网领域中就地化保护光缆口类型未统一,多为LC和ST口。因此,用于测试的光功率计口也应采用灵活可转换接口,这样才能适应现场的不同需求;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装置,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光损误差小,便于远距离测试光缆组的校验装置,用于对智能变电站中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的校验测试,能够对光回路正确性及光功率衰耗等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校验装置,填补了目前无此类测试线的技术空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就地化保护预制光缆校验装置,包括发送端光源装置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两部分;所述发送端光源装置包括本地源测试口和预制光缆测试口,一组用于就地化预制光缆测试,另一组作为本地源测试口;本地源测试口与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相连,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测得光源16路原始信号值,作为参考比对值存储下来;预制光缆测试口与被测光缆预制接口相连,被测光缆分散端口与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相连,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测得光源经光缆传输后的信号值,作为测试数据值存储下来;第一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和第二接收端光功率计装置通过无线自主网进行通信连接,交互各自存储下来的测试值,故两者都具有光源原始值和光缆信号值,各自在液晶屏的人机界面中绘图显示出原始值和测试值的对比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域高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92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