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人源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1785.3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6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胡适;崔瀛书;雷长海;傅文燕;李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10 | 分类号: | C07K16/10;C12N15/13;C12N15/85;A61K39/42;A61K45/0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人 源抗登革 病毒 单克隆抗体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全人源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全人源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及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组成,重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编码重链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编码轻链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通过体外中和实验验证,本发明的全人源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能够产生有效的保护,不仅能发挥病毒感染前的预防作用,而且在病毒感染后的一段时期内,依然能发挥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通过和其他抗登革病毒药物联用,具备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与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蛋白)的ED3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的全人源抗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最为严重的虫媒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登革热的风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亿人会发生显性感染,而有将近3亿人会发生隐性感染(BhattS,Gething P W,Brady O J,et al.The global distributionandburden of dengue[J].Nature,2013,496(7446):504-507.)。
2009年,WHO对登革热的临床类型重新进行分类,分为登革热和重症登革。前者是自限性疾病,其主要症状类似流感,如头疼、发热、乏力等;而后者则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症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血和休克以及肝损害(Wichmann O,Gascon J,Schunk M,et al.Severe dengue virus infection in travelers:risk factors andlaboratory indicators.[J].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s,2007,195(8):1089-1096.)。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共编码三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膜蛋白(M)、包膜蛋白(E)和7个非结构蛋白,其中,包膜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位于成熟病毒颗粒表面。E蛋白在空间结构上形成3个不同的结构域(ED1,ED2和ED3),其中,第3个结构域(ED3)介导了病毒与靶细胞的吸附,包含最重要的中和表位(Calisher C H,Karabatsos N,Dalrymple J M,et al.Antigenicrelationships between flaviviruses as determinedby cross-neutralization testswithpolyclonal antisera.[J].Journal ofGeneral Virology,1989,30(1):37-43.)。
基于临床上针对登革病毒感染无有效防治手段的现状,治疗性抗体策略获得了广泛关注。目前,抗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抗体相关的生物产品也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抗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动物或人的血液、细胞培养、注射杂交瘤细胞的鼠的腹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17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