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发电的火炬气回收处理系统及其回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95523.0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5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荣;王相文;龚俊辉;赵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7 | 分类号: | B01D53/047;F23G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奚晓宁;杨陈庆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发电 火炬 回收 处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用于发电的火炬气回收处理系统及其回收处理方法涉及废气回收,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火炬气的处理和回收。包括火炬气集气管线、第一储气罐、电动阀门、气柜和联动控制电路;所述联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浓度传感器、电流继电器、电源、第一空气泵和电动阀门的电动执行器;在所述第一储气罐和气柜之间还连接有低浓度火炬气处理管线;所述低浓度火炬气处理管线包括水封罐、分液罐、变压吸附塔、第二浓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二空气泵和第二储气罐,在所述的气柜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燃气发电系统;所述燃气发电系统至少包括燃烧器、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燃烧器、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用于发电的火炬气回收处理系统及其回收处理方法涉及废气回收,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火炬气的处理和回收。
背景技术
火炬气主要是车间在正常运行或事故状态下排放的废气,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氢气,其中还有很多物质对人体有害。它们多数比空气重,如果放入大气,经蔓延,会沉积在地面上,并达到很高的浓度,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如若碰到火种,将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为了防止这些危险发生,人们把这些气体集中起来烧掉,以防后患。
火炬将这些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气体通过燃烧变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或无毒、毒性较低的其他物质。然而将这些高热值的火炬气直接烧掉十分浪费,同时为了响应“熄灭火炬”的号召,许多工厂都在千方百计的将火炬气进行回收,作为有用的燃料。因此,回收火炬气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大气污染,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国内外火炬气的回收方法主要分为原料型和燃料型两种。原料型是将火炬气中的有用成分回收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再加工来增加产品产量,该法适用于火炬气中包含某种含量较高的个别有用组分的情况,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工艺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燃料型是将回收的火炬气作为燃料使用,这种情况通常适合比较大的化工装置,尤其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这种火炬气整体组分过于复杂,很难分离提取某一种组分的情况。
目前缺乏能广泛适用,并且能调节火炬气浓度的火炬气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发电的火炬气回收处理系统及其回收处理方法,不论所排放的火炬气浓度高低都能进行有效回收,并调节其浓度范围以提高气体燃烧效率,之后将此燃气通入燃烧器中燃烧获得热能,再利用外燃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利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方法。
本发明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用于发电的火炬气回收处理系统包括火炬气集气管线、第一储气罐、电动阀门、气柜和联动控制电路,所述火炬气集气管线、第一储气罐、电动阀门和气柜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联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浓度传感器、电流继电器、电源、第一空气泵和电动阀门的电动执行器;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测量信号端口连接在火炬气集气管线靠近第一储气罐的管路上,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接口与电流继电器的低压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电流继电器的高压工作电路上并联连接第一空气泵和电动阀门的电动执行器,所述第一空气泵的出气口与第一储气罐相连;
在所述第一储气罐和气柜之间还连接有低浓度火炬气处理管线;所述低浓度火炬气处理管线包括水封罐、分液罐、变压吸附塔、第二浓度传感器、控制模块、第二空气泵和第二储气罐,所述水封罐、分液罐、变压吸附塔和第二储气罐依次连接;第二浓度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端口安装在变压吸附塔与第二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第二浓度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口连接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空气泵的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空气泵的出气口与第二储气罐相连;
在所述的气柜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燃气发电系统;所述燃气发电系统至少包括燃烧器、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燃烧器、发动机和发电机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所述电流继电器采用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所述控制模块采用计算机或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可采用市售的MCS51系列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5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