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的附接方法和燃料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71668.7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杉田一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4 | 分类号: | H01M8/04;H01M8/0466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监测器 连接器 方法 燃料电池 模块 | ||
本发明涉及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的附接方法和燃料电池模块,其中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在第一表面沿着引导部前进的情况下被插入。当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进一步插入时,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与凸出部形成接触。在附接完成的状态中,凸出部弹性地变形从而挤压第二表面。由于这个力,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保持从而它被夹在凸出部和引导部之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到燃料电池的单电池的附接方法和一种燃料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公报No.2013-120655(JP 2013-120655A)描述了一项技术,其中凹口被设置在构成燃料电池的单电池的框架部件的角部中,并且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通过插入而被附接到从凹口露出的隔板。在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附接的状态中,凹口包括在此之间夹住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的相对的侧表面的壁。在壁之间的间隙稍微大于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的宽度。因此,当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定位成进入在壁之间的间隙并且然后插入凹口中时,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能够被附接到隔板。
发明内容
在相关技术中的技术中,如果定位朝向所述壁中的任一个壁移位,则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和所述壁中的该任一个壁相互妨碍,从而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不能被插入凹口中。因此,操作员有必要通过采取在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和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措施而定位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由此可操作性是低的。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改进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的附接的可操作性。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附接到在燃料电池的单电池中包括的第一隔板的附接方法,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容纳在壳体中的连接端子,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电连接到燃料电池的单电池。单电池包括第二隔板,和夹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并且构造成将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绝缘的框架形绝缘片。第一隔板包括从绝缘片露出并且在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附接到第一隔板的状态中与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形成接触的露出部。露出部包括在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附接到第一隔板的状态中与连接端子形成接触的附接部,和与壳体的第一表面形成接触的引导部。绝缘片包括在面对引导部的位置处朝向引导部凸出的凸出部。在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不被附接的状态中在引导部和凸出部之间的间隙比在壳体中在第一表面和面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窄。该附接方法包括:通过使得第一表面与引导部形成接触而执行的定位步骤;和通过在第一表面沿着引导部前进的情况下将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移动到预定位置来使得凸出部由于与第二表面接触而弹性地变形从而用设置在壳体的远端中的狭缝部夹住附接部的步骤。利用这种构造,壳体被第一表面,即,相对于一个位置定位,从而可操作性得到改进。此外,在附接完成的状态中,凸出部弹性地变形,从而壳体被夹在凸出部和引导部之间。因此,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得以保持。
绝缘片可以由树脂制成,并且第一隔板可以由金属制成。利用这种构造,凸出部的弹性变形能够易于实现。
定位步骤可以包括在第一表面与引导部形成接触之前用狭缝部的角部夹住引导部的步骤。在引导部被狭缝部的角部夹住之后,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可以被朝向预定位置移动,从而第一表面与引导部形成接触。利用这种构造,当引导部被狭缝部的角部夹住时,定位操作能够易于执行。
该附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定位步骤之前,旋转地移动包括单电池的中间产品从而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沿着引导部移动的方向变成竖直方向的步骤。利用这种构造,定位步骤能够易于执行。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模块,该燃料电池模块包括:(a)燃料电池的单电池,该单电池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构造成将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绝缘的绝缘片;和(b)包括壳体和容纳在壳体中的连接端子的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该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被附接到第一隔板。壳体包括第一表面,和面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隔板包括从绝缘片露出并且与单电池监测器连接器形成接触的露出部。露出部包括与连接端子形成接触的附接部,和与第一表面形成接触的引导部。绝缘片包括在面对引导部的位置处朝向引导部凸出并且被构造成挤压第二表面的凸出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16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