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卷收器及安全带卷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56745.1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3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鑫;涂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34 | 分类号: | B60R22/34;B60R22/343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收器 安全带 卷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卷收器及安全带卷绕装置,该卷收器包括:卷簧,固定于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框架的一侧安装板上并连接在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卷绕轴的一端,用于回转卷绕轴进而回收织带;电机,固定于框架上并通过一传动装置与卷绕轴的一端连接,用于回转卷绕轴进而回收织带;阻尼装置,用于在织带剩余回卷量达到预设值提供阻碍织带回卷的阻尼力。根据本发明的卷收器,在织带剩余回卷量达到预设值之前,通过电机与卷簧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织带回卷速度稳定的均匀上升和下降,在织带剩余回卷量达到预设值时,阻尼装置开始介入,提供阻碍织带回卷的阻尼力,以降低织带的回卷速度,直到织带的回卷速度为零,整个过程中织带运行平稳。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108726.1,申请日为20150312,发明名称为卷收器、安全带卷绕装置及安全带卷绕控制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座椅安全带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卷收器及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卷收器从卷收方法上来区分,可分为卷簧卷绕(第一类)和卷簧加电机卷绕(第二类)这两类。
如图9所示,第一类卷收器由于仅使用卷簧回卷织带,使得卷簧卷收织带力很大,导致回收织带过程织带一直以较大的加速度进行加速,参见图9,第一类卷收器的回卷速度(图中为一类回卷速度V1)的变化趋势为加速到最高点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减小到0,整个过程在较短的T2时间内完成,回卷结束时锁舌以很大的速度与护板或其它部件发生碰撞,通过碰撞减速作用使一类回卷速度V1减小到0,这样,由于部件之间的碰撞产生很大的噪声和划痕等,并且由于卷簧力很大,一些情况下第一类卷收器在回卷织带时甚至会出现锁舌和织带抛飞的现象,用户体验很差。
如图9所示,优化后的一类回卷速度V11,通过卷簧力的设计优化减小回卷速度的上升加速度,这样,整个回卷时间在较长的T5时间内完成,但是,优化后的一类回卷速度V11的变化趋势仍然为加速到最高点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减小到0,可见,优化后的一类卷收器,仍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理想的卷收器回卷速度(即图9中的理论舒适性回卷速度Vc)应当是回卷速度先稳定的上升,再稳定的下降,可见,一类卷收速度V1与理论舒适性回卷速度Vc相去甚远,因而,第一类卷收器的织带回卷过程很难满足乘员的舒适度要求。
于是通过改进出现了第二类卷收器,使用电机和卷簧双部件回卷织带,这样可以借由电机对织带回卷速度做出一定的控制,如图10所示,此类控制包含了四个区间,即0至T1的卷簧单独作用区间,T1至T2的电机介入回卷区间,T2至T4的电机降速调节区间,T4至T5的碰撞减速作用区间,但是,从图10中可以看出,受电机性能及成本的限制,电机的降速作用有限,可见,这种方式也仅是对前者稍作改动,从图10中可以看出,第二类卷收器的回卷速度(图中为二类回卷速度V2)与理论舒适性回卷速度Vc偏离较远,表明现有的第二类卷收器的织带回卷过程舒适度效果虽然稍有改善,但是,依然远不能满足乘员的舒适要求。
这是由于,现有的卷簧加电机卷绕的卷收器(第二类卷收器),为了保证卷收器在所有工况下的舒适性,对卷簧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定,这样即使回卷织带时电机介入,但其对织带回卷的减速影响有限,同时因为电机与卷带筒之间是通过单向离合器机构关联的缘故,导致通过电机低速来减速卷绕机构回卷速度的效果变得不稳定,尤其是在减速到一定程度时(即回卷时间到达T3这点),单向离合器就可能实现了解锁,使得减速不能持续进行,到后来回卷速度又会提上来(见图10中的T3至T4区间)。
因而,第二类卷收器,由于电机的减速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一类卷收器的卷绕产生的不良情况,但是,织带回卷速度不够平稳,且在电机减速过程中出现回卷速度不降反升的情况,织带回卷整个过程很难满足乘员的舒适度要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67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