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10265.1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5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飞;王华永;时远东;付晓宁;郑会军;何二红;赵军伟;汪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10/1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栗改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程终端 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超高频 后台服务器 智能安全帽 物联网 中继端 巡查 数据库 终端 信息综合利用 施工进度 项目管理 整体施工 智能化 中继 施工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安全帽,还包括RFID读写器Ⅰ、中继端、巡查终端、远程终端和数据库,智能安全帽通过RFID读写器Ⅰ与中继端相连接,中继端和巡查终端均与远程终端相连接,远程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相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数据库相连接。本发明整体智能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整体施工环境内的信息综合利用效率,方便项目管理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调整施工人员数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现场安全预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施工单位和甲方监管力度大大增加,但是仍起不到很好的安全预警效果,并且在建筑工地的人员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二是作业人员工作场地变动频繁,人员动态管理难度大,对于建筑劳务工人实名制管理建立工人信息数据集中平台,实现“一卡通”是目前解决建筑工地人员动态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并没有相应完善的人员动态管理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建筑工地内人员动态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安全帽,还包括RFID读写器Ⅰ、中继端、巡查终端、远程终端和数据库,智能安全帽通过RFID读写器Ⅰ与中继端相连接,中继端和巡查终端均与远程终端相连接,远程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相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数据库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安全帽包括帽壳、顶带、下颚带、帽舌、帽箍和RFID芯片,帽壳上部设置有RFID芯片,RFID芯片与RFID读写器Ⅱ相配合,RFID读写器Ⅱ与远程终端相连接,帽壳两侧设有顶带,顶带下部设有下颚带和帽箍,下颚带通过卡扣与帽箍相连接,帽壳前部设有帽舌。
进一步地,所述巡查终端包括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和固定式巡查终端,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远程终端相连接,固定式巡查终端通过中继端与远程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为C71高扩展智能手持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中继端包括4G-DTU和中继器,4G-DTU与中继器相连接,中继器和远程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4G通讯模块或WiFi通讯模块。
进一步地,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方法,步骤如下:
1)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读取工人身份信息导入远程终端上,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将工人工种信息、职位信息和部门信息输入到远程终端上,远程终端通过RFID读写器Ⅱ将工人工种信息、职位信息和部门信息导入RFID芯片内,RFID芯片设置在智能安全帽内;
2)在施工现场内的RFID读写器Ⅰ对有效范围内出现的RFID芯片读取工人信息,RFID读写器Ⅰ对有效探测区域内的智能安全帽进行读取信息,记录施工人员和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在有效探测区域内到离时间和总工作时间通过中继端传输至远程终端,远程终端通过后台服务器向数据库传输数据;项目管理人员通过巡查终端或远程终端对任一时间进行查询并显示某个区域内施工人员和移动式巡查终端数量和分布情况,查询一个或多个施工人员及移动式巡查终端现在的实际位置和活动轨迹,为项目管理人员制定施工计划提供准确信息;
3)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巡查时,项目管理人员利用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向后台服务器快速调取查询工人各项信息以及项目评分情况,且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发现施工人员有违规行为,利用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对违规施工人员身份识别,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对违规施工人员进行扣分处理并向数据库传输操作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02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银盾自动对码流水线
- 下一篇:二维码生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