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84269.7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3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谢西;赵金辉;林晨彤;顾佳华;王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1/22;E03F5/10;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混凝土 路面 复合 基质 绿化带 组合 雨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并通过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系统实现,包括依次连接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复合基质绿化带、贮水池及回用管路;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通过集水管路与复合基质绿化带进水口连通;复合基质绿化带由上而下依次是:耐淹水绿化带植物、砂土层、石英砂层、沸石层、页岩层和砾石层,复合基质绿化带底部出水管与贮水池连通;贮水池上端设检查井和溢流管,溢流管就近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贮水池底部设回用泵并与回用管路连通。本发明为消纳路面雨水并实现雨水就地回用提供了可行途径,可为市政养护等提供水源,也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属于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也在不断上升,城市供水压力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及城市下垫面的硬质化,城市降雨径流通过排水管外排,给市政管道带来很大压力,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雨水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未能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管理提出了新思路,而目前国内对雨水的“渗、滞、蓄”及“排”关注较多,对“净、用”关注较少。实际上,对雨水就地消纳的同时,结合道路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从而在径流量消纳的同时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途径。
降雨过程中,雨水沿道路表面形成径流,径流中混入大量地表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等,此时的径流直接汇入排水系统或河道,会加大排水系统负荷,导致河水污染,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雨水资源。透水混凝土路面是具有快速削减雨期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设施负担和净化径流污染的一种新型环保生态路面,其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固体、重金属和石油类去除效果明显,但对氮和磷的去除率仅为35~75%,净化效果不稳定,出水达不到回用标准,需要结合其他生物工程措施,强化雨水径流的净化,实现回用。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10200117.4和201710523583.X的专利申请文件分别介绍了利用透水混凝土路面渗透和收集雨水资源,并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带浇洒及绿化植物土壤补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但未考虑到雨水径流中污染物较多,而透水混凝土路面水质净化效果有限,直接收集的雨水难以达到回用标准,直接利用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专利申请号为201410040722.X、201710727239.2及文献《结合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垂直流-水平流组合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设计》和文献《透水混凝土路面/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介绍了透水混凝土路面和生物滞留池或人工湿地相结合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并利用,去除了雨水径流中的污染,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但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开发空间有限,土地资源稀缺,在道路周边兴建生物滞留池和人工湿地等缺乏合适土地空间,代价较大,此外,传统人工湿地等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效果一般,也较难达到雨水回用标准,因此应用受到局限。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便捷、维护简单的集雨水收集、净化和回用于一体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与复合基质绿化带组合雨水回用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复合基质绿化带、贮水池及回用管路形成组合系统;所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通过集水管路与复合基质绿化带进水口连通;所述复合基质绿化带由上而下依次是:耐淹水绿化带植物、砂土层、石英砂层、沸石层、页岩层和砾石层,复合基质绿化带底部出水管与贮水池连通;所述贮水池上端设检查井和溢流管,溢流管就近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贮水池底部设回用泵并与回用管路连通;所述回用管路上设阀门和取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部集水管从非机动车道下方穿过,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间构建的复合基质绿化带相接,净化后的雨水储存于贮水池并通过设置回用泵及回用管路系统实现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42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