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手机姿态变化感测的通话灭屏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73816.1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7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业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业科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44298 | 代理人: | 王少强 |
地址: | 5456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感测 可视角 通话 手机显示屏 通话过程 姿态变化 亮屏 跳转 红外接近传感器 重力传感器 安装空间 接听电话 实时读取 通话状态 物体接近 陀螺仪 预置 恢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手机姿态变化感测的通话灭屏方式,包括以下步骤,S1:对手机的通话状态进行实时感测;若手机处于正在通话过程中,则跳转至步骤S2;若手机处于非通话过程中,则跳转至步骤S3;S2:手机内部预置的重力传感器或陀螺仪对手机的姿态进行实时读取,判断手机姿态是否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若经过感测,得出所述手机正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则控制手机显示屏亮屏;若经过感测,得出所述手机非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则控制手机显示屏灭屏,本发明实现了在不配红外接近传感器的情况下实现手持通话灭屏,节省了器件物料和安装空间,避免了还未接听电话期间因有物体接近而误灭屏,通话灭屏和恢复亮屏的功能有效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通话灭屏实现方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高感应灵敏度的基于手机姿态变化感测的通话灭屏方式。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的手持模式通话期间,为了降低功耗和防止误操作,通常会关闭触摸屏和显示屏,待通话结束或中断通话又重新打开触摸屏和显示屏,关闭触摸屏和显示屏我们简称为灭屏,反之称为亮屏。
当前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配置了红外接近传感器,用于实现手持通话的时候灭屏,当用户接通电话的时候手机接近人脸,安装在手机屏幕上端的红外接近传感器检测到两者靠近,然后通知CPU,CPU发出灭屏动作。
还有少部分手机用触摸屏来实现通话灭屏,就是通话期间,用户的脸碰到触摸屏,触摸屏通知CPU发出灭屏动作。
上面第一种做法的缺点是必须要配置红外接近传感器和相关辅助物料,这样就增加了成本,还要增加结构安装空间。
上面第二种做法的缺点是灭屏功能基本没有,因为用户接听电话期间只有手机上端边缘碰到了脸,由于耳朵的突起,触摸屏碰不到脸,这种方法不可靠。
当用户手持手机的时候,手机在面对人脸左右方向摆动30度、在竖直方向上后仰10度到100度,这个范围内用户可以舒适地观看和操作手机屏幕,因此我们把手机面对人脸左右方向摆动30度、在竖直方向上后仰10度到100度的姿态范围称为舒适可视角。
基于此,怎样才能较好的感应手机的姿态,并根据具体姿态进行亮屏、灭屏的感应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经常考虑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感应灵敏度的基于手机姿态变化感测的通话灭屏方式。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手机姿态变化感测的通话灭屏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手机的通话状态进行实时感测;若手机处于正在通话过程中,则跳转至步骤S2;若手机处于非通话过程中,则跳转至步骤S3;
S2:手机内部预置的重力传感器或陀螺仪对手机的姿态进行实时读取,判断手机姿态是否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若经过感测,得出所述手机正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则控制手机显示屏亮屏;若经过感测,得出所述手机非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则控制手机显示屏灭屏;
S3:控制手机显示屏亮屏,并同步显示“通话结束”;
S4:所述步骤S1和S2中,持续控制读取手机的通话状态;
S5:手机显示屏亮屏、灭屏控制结束。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之前,对手机的接听状态进行实时感测;若检测到手机正常接听,则继续步骤S1的通话状态感测;若检测到手机非正常接听,则跳转至步骤S3。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的舒适可视角范围为用户手持手机,手机在面对人脸左右方向摆动30度、在竖直方向上后仰10度到100度的范围。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手机非处于舒适可视角范围为手机偏转侧面偏转80-100度,向下偏转40-5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业科,未经李业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38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