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循环油冷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9892.7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1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钟发平;陈勇军;唐明星;刘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47 | 分类号: | H01M50/147;H01M50/10;H01M10/613;H01M10/637;H01M10/6556;H01M10/6557;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循环油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和电池组模块,上盖与箱体相配套封闭在一起,电池组模块置于箱体内且电池组模块的下端浸泡在油液中,电池组模块的顶部设置有分油盒,分油盒的分进油口通过管道与上盖的进油端口相连通,分油盒的若干个分出油口分别与电池组模块的各电池之间形成的油液通道一一对应连通,电池管理系统安装在分油盒顶部,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出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电池组模块上的温度传感器、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的上限位传感器、下限位传感器相连接,进油端口与油液外循环系统的出油口相连通,出油端口与油液外循环系统的进油口相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冷却效果好,油液流道规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特别涉及一种外循环油冷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风冷电池包,风冷流道长,内部流场难以均衡,造成不同区域内冷却效果的差异,存在电池温差大、不能防水防尘、体积大(主要是风扇和风道占用体积)、成本高等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了。而采用液冷如水冷或油冷散热形式的电池包,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将电池热量快速带出,能够保证电池包内电池模块之间的温差较小,能够使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但目前液冷散热方式的电池包多采用管道式液冷装置进行冷却,因每个电池模块都要排布冷却管道,因此结构成本高,体积大,故障隐患多,无法满足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冷却效果好、油液流道规律的外循环油冷电池包。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外循环油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和电池组模块,所述上盖与箱体相配套封闭在一起,所述上盖的一端设置有进油端口,所述箱体底部的一端设置有出油端口,所述出油端口外露部分上设置有出油电磁阀,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油液回流槽,所述箱体内壁上设置有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所述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的顶部设置有上限位传感器,所述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的底部设置有下限位传感器,所述电池组模块置于箱体内且电池组模块的下端浸泡在油液中,所述电池组模块的底部与油液回流槽底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且所述电池组模块的各电池之间形成的油液通道与箱体的油液回流槽相对应连通,所述电池组模块的顶部设置有分油盒,所述分油盒的分进油口通过管道与上盖的进油端口相连通,在所述管道上设置有进油电磁阀,所述分油盒的若干个分出油口分别与电池组模块的各电池之间形成的油液通道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安装在分油盒顶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与出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电池组模块上的温度传感器、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的上限位传感器、下限位传感器相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接收电池组模块上的温度传感器、油液液位检测电路板的上限位传感器、下限位传感器的信号及用于控制出油电磁阀、进油电磁阀的打开与闭合,所述上盖的进油端口与油液外循环系统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箱体的出油端口与油液外循环系统的进油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油盒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的一端设置有分进油口,所述下盒体上设置有主油液流道,所述主油液流道的一端设置有油液缓冲槽,所述下盒体位于主油液流道两侧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分出油流道,所述若干个分出油流道与主油液流道相连通,所述分出油流道远离主油液流道的一端设置凹槽,所述下盒体底部外侧与凹槽相对应位置上设置有分出油口,所述分出油口与凹槽一一对应连通,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相配套嵌合在一起且上盒体的分进油口与下盒体的油液缓冲槽相正对。油液缓冲槽的设置,可化解分进油口的冲击压力,均衡主油液流道的压力值。实际制作时,分出液流道的具体位置、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分出液口与需要液体冷却部件的各通道一一对应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下盒体的主油液流道俯视呈梯形且主油液流道的宽度自油液缓冲槽所在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经仿真分析,这种结构设计可有效减小主油液流道各侧壁的液压差异,从而保证各分出油流道流量的一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98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