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碳酸酯的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51805.3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8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岑茵;宁红涛;王培涛;艾军伟;梁惠强;周敏;钟毅文;刘思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1/16;G01N25/02;G01N21/25;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老化测试 种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 易挥发 分子量分布指数 测试 热氧 水煮 酸碱度测试 成分测试 检测分析 力学性能 评价测试 生产要求 颜色变化 湿热 氙灯 检测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碳酸酯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A)聚碳酸酯的易挥发成分测试,确定聚碳酸酯中易挥发成分的数量;B)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和酸碱度测试;当易挥发成分的数量小于10个,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小于2.8、pH值为6.2‑7.3时进行第二步:C)过机评价测试;当MI%<10%,且IMP级别为A或B或C时进行第三步:D)水煮测试、E)热氧老化测试;当水煮老化测试后力学性能保持率大于等于75%、热氧老化测试颜色变化△E值小于3时进行第四步:F)湿热老化测试和/或G)氙灯老化测试。本发明旨在为企业提供一种聚碳酸酯的简洁检测流程,快速、准确的检测分析聚碳酸酯的是否符合生产、甚至特殊应用场合的生产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碳酸酯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是包含多个碳酸酯基团的聚合物,并且通常是通过多元酚诸如双酚 A(BPA) 与光气(碳酰氯)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具有许多期望的性质 (例如热稳定性、良好的电性质和高的冲击强度),这使得它们在商业和工业应用(例如电子组件、汽车组件或医疗设备)中很有价值。
在工厂购买聚碳酸酯原材料后,一般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来测试该批次的原料是否达到要求。但是,这些测试比较随意,没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这样往往不能测试出真实的材料性能,或者测试步骤很多且复杂,浪费时间,拖延生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聚碳酸酯的测试方法,具有步骤简洁、测试准确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聚碳酸酯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
A)聚碳酸酯的易挥发成分测试,确定聚碳酸酯中易挥发成分的数量;
B)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及酸碱度测试。
A)包括以下步骤:A01)取粉末状或颗粒状的聚碳酸酯放入脱附管中,封闭好,A02)将封闭好的脱附管放入热脱附仪中将进行挥发分的脱附和富集,A03)将脱附出的挥发分通入气-质联用仪中进行检测,分析出峰数目;所述的A02)中,脱附和富集温度为100-140℃,脱附和富集时间为1-3小时;所述的A02)中,富集温度比脱附温度低30-50℃。
B)测试分子量分布指数PDI的方法为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法,测试酸碱度的方法为酸碱滴定法。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法具体是分别选取2mg标样以及待测样品溶解在2ml的二氯甲烷中,溶解后用0.45um孔径的微孔滤膜的过滤器进行过滤,设定淋洗流速为1.0ml/min,柱温和检测温度为30℃,待基线稳定后用进样针筒先后将标液以及待测进样,进样量为100ul,等色谱淋洗,待测样品与标样对比数据后得到最终的PDI结果。
A)、B)是基础测试,判断聚碳酸酯的基本性质;
测试结果判断:
如果出峰数目大于等于10个,则该聚碳酸酯为回收料,不进行B)以及下一步测试;
如果出峰数目小于10个,且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小于等于2、pH值控制在6.8-6.9时基础性能为优;如果出峰数目小于10个,分子量分布指数PDI为2-2.8、pH值为6.2-7.3时基础性能为良;如果出峰数目小于10个,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大于等于2.8时基础性能为差,聚碳酸酯性能不稳定,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进一步的,还包括以下步骤:
第二步:
C)过机评价测试:将聚碳酸酯通过挤出造粒得到颗粒后进行熔融指数稳定性评价,以及进行IZOD缺口冲击强度稳定性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18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