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46788.4 | 申请日: | 2018-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4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裘友玖;张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02 | 分类号: | C08L9/02;C08K13/04;C08K7/06;C08K5/09;C08K3/06;C08K3/04;C08K5/18;H05K9/00;B29C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磁 不导磁 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制备 导电 电介质 反应层 电磁屏蔽材料 电磁屏蔽效能 电磁屏蔽性能 梯度复合结构 导电性 电介质界面 导体 层状结构 丁腈橡胶 设计结构 纯铁片 磁屏蔽 电磁波 最外层 纯铝 纯铁 两层 屏蔽 炭黑 铁铝 反射 合金 引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磁屏蔽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了“导磁/不导磁/导磁/不导磁/导磁”的屏蔽设计结构制备出一种导电性好,且具有良好电磁屏蔽性能的电磁屏蔽复合材料,中间的导磁部分是由丁腈橡胶结合炭黑和助剂制备的导磁样片,不导磁部分采用纯铝片,最外层的导磁部分采用纯铁片,在两层纯铁基体的中间引入了一层明显的Fe‑Al反应层,形成了Fe/Fe‑Al合金/Fe结构的梯度复合结构材料,通过控制在中间形成不导磁的铁铝反应层,可提高整体结构的磁屏蔽性能,也会形成导电/电介质/导电/电介质/导电的层状结构,电磁波会在增加的导体/电介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从而提高整体的电磁屏蔽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磁屏蔽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电气设备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严重的电磁污染问题。相关研究证实,电子电气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不但会干扰其他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还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电磁污染已成为继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之后的危害人类生存的第四大公害。
电磁污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军事科技发展危害巨大,提出一种可以有效屏蔽电磁波的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高新型的材料如石墨和纳米碳纤维,经过试验已经证明其导电防辐射能力极佳,不受外在干扰,达到了防辐射防静电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技术中,直接将石墨分散到织物纤维中,石墨的分散性不好,容易聚集,所以性能欠佳,另外单纯的纳米碳纤维纺丝成型效果差,均有待改进。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商用和家用电子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电子产品内部使用的集成电路等元器件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型化。电子产品的灵敏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外界电磁的干扰,且电子产品发出的高频脉冲形成的电磁波也会造成电磁污染,因此使用电磁屏蔽材料消除或者减少电磁辐射污染,实现电子电气设备与环境相协调的电磁兼容环境。
电磁屏蔽材料通常使用金属及其复合材料,他们具有较好的屏蔽效能,但是存在笨重、效能难以调节、需要二次加工、生产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聚苯胺、聚吡咯、聚乙炔等导电高分子聚合物是新一类的到电话和我,与传统的炭黑、石墨、金属等导电材料相比,导电高高聚物具有电磁屏蔽性能好、质量轻、电容率可控、生产效率高等优点。聚苯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导电高聚物,但是聚苯胺的溶解性和加工性能较差,因此,由苯胺单体在基体聚合物中原位合成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再与其他溶解性能和加工性能较好的聚合物复合形成聚苯胺-聚合物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电磁屏蔽材料导电性差及电磁屏蔽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40~50份丁腈橡胶、5~12份炭黑、1~3份促进剂CZ、1~3份促进剂TT、2~4份防老剂D、1~5份硫黄、10~16份硬脂酸、10~14份碳纤维,将丁腈橡胶、炭黑、促进剂CZ、促进剂TT、防老剂D、硫黄、硬脂酸和碳纤维混合,混炼处理,得混炼物料,调节辊距,拉出,即得混炼样片;
(2)取纯铝片分别用丙酮和去离子水超声15~20min后,得干净铝片,将混炼样片夹在两片干净铝片中间,并置于平板硫化机上进行硫化处理,得复合铝片;
(3)取纯铁片分别用丙酮和去离子水超声15~20min后,得干净铁片,将复合铝片夹在两片干净铁片中间,进行真空分段热处理,即得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步骤(1)所述的混炼处理为在温度为60~80℃下混炼15~20min。
步骤(1)所述的辊距为2~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皖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67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