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聚氨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6690.0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5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新隆上超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14 | 分类号: | D06N3/14;D06N3/00;D01F6/94;D01F1/07;C08G18/69;C08G18/5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9 | 代理人: | 庄伟彬 |
地址: | 3661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聚氨酯 人造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人造革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聚氨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基布制备,原材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端羟基聚丁二烯70‑100份,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70‑100份,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5‑10份,硅烷偶联剂2‑10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0.2份,阻燃剂3‑5份,碳纳米管5‑10份、气相疏水二氧化硅5‑10份,栀子果汁0‑5份,甲硅烷基封端的聚醚5‑10份;配置树脂层原料,100重量份聚氨酯弹性体,0‑10重量份增塑剂,1‑3重量份相容剂,0‑20重量份填料,5‑10重量份阻燃剂和3‑5重量份栀子果汁;流延涂布成型。提供了全阻燃的人造革制备方法,并避免了现有技术使用有机膦系阻燃剂对质量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革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聚氨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人造革因其接近真皮的手感及低于真皮的成本,代替了真皮材料被广泛应用,还可以达到更美观的外观,然而聚氨酯人造革的阻燃性能差,遇到明火或者高温烘烤就会燃烧起来,给使用带来危险,目前常见的解决其阻燃性差的方法为在人造革的表面涂覆阻燃层,或者在人造革面层中添加阻燃材料,通过阻燃材料阻挡火焰蔓延到基布,防止人造革燃烧,然而一旦火焰从基布层上开始燃烧,人造革的阻燃性能就会失去作用,给使用者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且目前人造革仅在面层添加阻燃剂的方式,使得人造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阻燃效果衰减的现象,导致人造革长期使用后失去阻燃作用,消防安全系数低。
授权公告号CN 106087389 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性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方法,将12g热塑性聚氨酯与3g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3g、聚酰胺型热塑性弹性体7g、着色剂2g和物质A2g于90-370℃通过挤压机挤出制得厚度0.8mm的聚氨酯膜;在改性聚氨酯膜膜冷却前将其与阻燃基布在1.0Mpa的压力下通过挤压辊复合压制,然后在0.2Mpa压力下由带有纹络的辊筒压纹,冷却后,制得初级合成革;在制得的初级合成革通过90℃水溶性硅油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在110℃的烘箱中烘干,制得阻燃性聚氨酯合成革,所制的阻燃性聚氨酯合成革阻燃性达到良好以上级别,但是存在两个缺点:一是对基布只是做表面阻燃处理,在经过长期使用摩擦后会导致表面的阻燃材料脱落,丧失阻燃功能;二是阻燃剂采用的是有机膦系阻燃剂,虽然阻燃效果好,比较环保,但存在其固有的挥发性大、热稳定性差、光稳定性差以及与聚合物相容性差的问题,影响人造革的后期质量。
发明内容
因此,针对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聚氨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提供了全阻燃的人造革制备方法,并避免了现有技术使用有机膦系阻燃剂对质量的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阻燃聚氨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基布制备,准备原材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端羟基聚丁二烯70-100份,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70-100份,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5-10份,硅烷偶联剂2-10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0.2份,阻燃剂3-5份,碳纳米管5-10份、气相疏水二氧化硅5-10份,栀子果汁0-5份,甲硅烷基封端的聚醚5-10份:在反应容器中加入端羟基聚丁二烯,通入氮气,在100-120℃下真空脱水2-3h,降温至50-60℃,加入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升温至80-100℃反应1-2h,加入阻燃剂,碳纳米管、气相疏水二氧化硅,色母,滴加封端剂甲硅烷基封端的聚醚搅拌反应2-6小时,经过熔融纺丝工艺制成阻燃纤维,然后织成基布,将基布烫平备用;所述阻燃剂为硅烷阻燃剂SFR1000、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铝、磷-氮系阻燃剂CN-329按照重量份10:(5-10):(1-5)复配而成;所述甲硅烷基封端的聚醚的分子式为(C3H6O)nC12H30O5Si2;所述碳纳米管的管径为2-20nm,管长为100-1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新隆上超纤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新隆上超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66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