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苯乙烯精馏系统的环保阻聚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2941.8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8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马瑞杰;菅秀君;朱相春;贾庆龙;谢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5/08 | 分类号: | C09K15/08;C07C15/46;C07C7/20;C07C7/0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苯乙烯 精馏 系统 环保 阻聚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化工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苯乙烯精馏系统的环保阻聚剂及其应用。由A组分、B组分、C组分和有机溶剂复配而成;其中,A组分为4‑苯亚甲基‑2,6二叔丁基‑2,5‑环己二烯‑1‑酮,B组分为2,6二叔丁基苯酚,C组分为炔丙酸乙酯。有机溶剂为乙苯或苯乙烯。本发明阻聚剂不含氮不产生NOX,是一种阻聚效果好且绿色环保型阻聚剂,且有效降低焦油粘度,装车速度大幅提高,减少聚合物的累积粘附,降低高聚物堵塞管道的危险,保证苯乙烯生产系统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苯乙烯精馏系统的环保阻聚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苯乙烯(SM)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产品,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单体,用来生产丁苯橡胶、聚苯乙烯、泡沫聚苯乙烯等;也可与其它单体共聚制造多种不同用途的工程塑料,如与丙烯腈、丁二烯共聚得ABS树脂。
苯乙烯常温下就能发生自聚反应,而且温度越高,其聚合速度越快。苯乙烯精馏过程中的聚合,会导致单体损失,管道堵塞,造成单体生产成本过高,而且生成的聚合物会粘附累积在精馏塔塔盘或填料、再沸器、物料管线等上面,导致塔压差上升,再沸器切换频繁,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为减少苯乙烯精馏过程中的聚合损失,保证精馏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在苯乙烯精馏过程中加入阻聚剂。
目前新型苯乙烯精馏阻聚剂多数为复配型阻聚剂。美国专利US5446220公开了一种以DNP(2,4-二硝基苯酚)、DNPC(2,6-二硝基对甲酚)或DNPB(4,6-二硝基-2-仲丁基苯酚)与二羟丙基羟胺和N,N-二仲丁基对苯二胺复配而成的阻聚剂,具有协同效应,阻聚效果超过任何一种单剂。
中国专利CN 106554246A公开了一种苯乙烯精馏阻聚剂,由A、B和C三种组分复配而成,A组分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B组分为二缩三乙二醇,C组分为苯乙烯精馏过程中的副产物苯类;本发明成本低、阻聚效果好、添加量低,不仅阻止了苯乙烯低聚物的生成,而且清净分散物料中已经存在的结垢前身物,有效阻止低聚物预聚,使溶液长久保持均相状态,保证了苯乙烯生产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中国专利CN 106554244A公开了一种用于芳烯烃单体精馏过程中的高温型复配阻聚剂,该复配阻聚剂包括A、B和C三种组分,其中A组分是哌啶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B组分是烷氧基苯酚类化合物,C组分为溶剂油。该阻聚剂在高温下发挥阻聚作用的同时具有防垢作用,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由缓聚剂和真阻聚剂复配、复配组分复杂、在高温下阻聚效果差、不能防垢的缺陷。
目前报道的苯乙烯精馏阻聚方法是将如硝酰基化合物,联苯化合物,羟胺型化合物、醌,烷基取代醌型化合物等类型的阻聚剂与硝基酚类缓聚剂联用。4,6-二叔丁基-2-仲丁基苯酚(DNBP)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硝基酚类缓聚剂、苯乙烯精馏阻聚剂,具有严重毒性,对环境危害大,已被禁止使用,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绿色环保、经济可行的阻聚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苯乙烯精馏系统的环保阻聚剂,该阻聚剂不含氮不产生NOX,是一种阻聚效果好且绿色环保型阻聚剂,降低焦油产率、增加苯乙烯收率,且有效降低焦油粘度,保证苯乙烯生产系统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效益;本发明还提供其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苯乙烯精馏系统的环保阻聚剂,由A组分、B组分、C组分和有机溶剂复配而成;其中,A组分为4-苯亚甲基-2,6二叔丁基-2,5-环己二烯-1-酮,B组分为2,6二叔丁基苯酚,C组分为炔丙酸乙酯。
本发明A组分具有良好的阻聚性能和抗氧化性能,B组分作为阻聚剂,在减少聚合的同时,可以使苯乙烯聚合物更好的溶解于苯乙烯中,从而顺利的跟随苯乙烯流出系统,减少堵塞管道的风险。A组分、B组分的质量比优选为0.04~0.3:0.04~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29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