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颗粒水下计量加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3375.4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0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冰;董浩;宋秀铎;裴江峰;张军;王永强;罗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G53/30 | 分类号: | B65G53/30;B65G53/48;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颗粒 水下 计量 加料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颗粒水下计量加料装置,包括包括颗粒与水混合装置及颗粒水下加料装置;所述颗粒与水混合装置包括调频管道泵、PLC远程控制柜、文丘里加料装置;所述颗粒水下加料装置包括三通、双室加料水箱、加料调整装置、加料螺杆、螺杆支撑密封结构、花键联轴器、调频电机。加料调整装置包括加料调整板、连杆与液压活塞。加料螺杆与调频电机采用花键联轴器连接,双室加料水箱采用法兰与三通连接,三通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文丘里加料装置,文丘里加料装置前端与调频管道泵采用法兰连接。本发明结构紧凑,操控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可根据实际颗粒水力输送加料需求实现智能调节,加料效率高,不易堵料及粉料堆积,操作方便,对易碎、易掉碎屑物料输送保证作业安全,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直径在3mm至20mm且比重大于水、难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物料进行水下螺杆计量加料、文丘里加料装置吸料与水混合,以实现在水力输送前端的防堵料计量加料。
背景技术
水力输送是一种以液体(通常为水)作为载体通过封闭管道输送固体物料的运输方式。虽然它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占地少、无污染、安全可靠和可合理配置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煤炭、化工、水利和环保等众多工业领域。
近些年来,管道水力输送已作为一种新型的输送技术,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并列的五大运输方式。而随着水力输送的广泛应用,工程中对水力输送效率及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
在整套水力输送系统中,加料装置是整个固体水力输送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输送效率及输送能力。传统的加料方式为料斗直接加料、叶轮式加料及螺旋加料机加料等,其中料斗直接加料方式缺点为加料口易堵料、加料量不可控;叶轮式加料方式缺点为加料不连续、物料易在靠近叶轮中央处堆积,叶轮与壁面处颗粒摩擦现象严重;螺旋加料机加料输送易碎、易掉碎屑物料时,料粉易在装置中堆积,易造成危险性问题。所以上述加料方式已无法满足如今某些特定环境下的实际生产需要。现需一种可保证安全性、加料量可控且可避免装置中颗粒和粉料堵塞问题的颗粒水力输送加料装置。
发明内容
固体颗粒水下计量加料装置由颗粒与水混合装置(Ⅰ)、颗粒水下加料装置(Ⅱ)两部分组成。颗粒水下加料装置在于将预输送颗粒向前实现水下计量输送,颗粒与水混合装置在于将颗粒水下加料装置输送到的高浓度物料与水实现良好混合,形成均匀两相流进入接下来的水力输送管道中。
针对传统水力输送料斗直接加料方式加料口易堵料、加料量不可控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在颗粒加入口设置加料调整装置,加料调整版在与水平面夹角为0°至25°范围内调整,通过角度变化实现对加料口物料进入量的初步控制,防止物料在加料螺杆上方堆积;调整板一端设计为圆弧,防止物料从调整板较高一侧掉落。
针对传统叶轮式加料及螺旋加料机加料方式颗粒及粉料易在装置中堆积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加料螺杆的水下输送,将输送过程中的粉体随输送水同时排出装置,避免了粉料的堆积。
本发明所涉及的装置如附图1,该装置包括颗粒与水混合装置(Ⅰ)及颗粒水下加料装置(Ⅱ),两部分通过三通连接,三通大径与小径比值为1.2至1.7,小径段长径比为1.6至1.7,三通内侧一边拐角为圆弧,半径为小径的0.35至0.85倍。三通使管道实现变径,管径变大利于物料输送,三通内侧圆弧拐角使物料颗粒可以平稳、均匀的进入文丘里加料装置内,避免物料在拐角处形成堆积。
一种固体颗粒水下计量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颗粒与水混合装置(Ⅰ)及颗粒水下加料装置(Ⅱ);所述颗粒与水混合装置包括调频管道泵(1)、PLC远程控制柜(10)、文丘里加料装置(2);所述颗粒水下加料装置包括三通(3)、双室加料水箱(4)、加料调整装置(5)、加料螺杆(6)、螺杆支撑密封结构(7)、花键联轴器(8)、调频电机(9)。加料调整装置(5)包括加料调整板(51)、连杆(52)与液压活塞(53);螺杆支撑密封结构(7)包括套筒(71)、O型圈(72)、止推轴承(73)、端盖(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33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