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取能装置及其智能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1124.2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8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田世明;卜凡鹏;李德智;栾开宁;韩凝辉;潘明明;石坤;龚桃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32 | 分类号: | H02J7/32;H02K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装置 及其 智能 监测 系统 | ||
1.一种环境取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凹形基座、以所述凹形基座的两竖直臂为支撑臂的导磁支撑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板面且位于所述支撑板自由端间的导磁铁芯、所述导磁铁芯外的感应线圈、以及置于所述导磁铁芯与所述凹形基座间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磁性动子和阻尼件;
所述支撑板的数目为2;
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上下两个磁齿,其中一个支撑板的上磁齿的上端与另一个支撑板的上磁齿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支撑板的下磁齿的下端与另一个支撑板的下磁齿的上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其中一个支撑板的上磁齿的上端与下磁齿的下端间的距离为所述磁性动子中条形永磁体的高度与一个衔铁的高度之和;
另一个支撑板的上磁齿的下端与下磁齿的下端间的距离为所述磁性动子的高度;
所述磁性动子包括:
竖直设置的条形永磁体和位于所述条形永磁体两端的衔铁;
所述衔铁与所述磁齿相对的一端的面积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动子的条形永磁体与阻尼件同轴心设置。
3.一种基于环境取能的智能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监测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环境取能装置,所述智能监测单元包括:
整流滤波模块、能量存储模块、处理器模块、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环境取能装置的感应线圈连接,用于对所述环境取能装置发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所述能量存储模块对整流滤波后的电能进行存储并为其余各模块进行供电;
所述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电能信息发送给处理器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根据上级调度中心的指令对所述电能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模块发送至上级调度中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能量存储模块和处理器模块依次连接;
所述处理器模块分别与所述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变阻器RW1以及电源芯片;
所述电源芯片为LM317;
交流输入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端和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端、所述第三电容的正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作为直流输出端的正极,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端、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正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阻器的变阻端连接,所述变阻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负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交流输入的另一端共同与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为NB-IOT通信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112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