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飞行器分时协同拦截时间间隔的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70981.0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4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龙;贺风华;姚郁;杨宝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拦截 分时 协同 飞行器 区域覆盖 目标运动信息 探测 飞行器制导 求解问题 数学模型 问题转化 假目标 投影 应用 优化 命中 视线 预测 作战 覆盖 | ||
1.一种多飞行器分时协同拦截时间间隔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设计分时协同拦截的作战过程;
二、计算第二个飞行器M2在不同时刻所要覆盖的预测命中区域在视线坐标系Oyz平面内的投影;
三、构造基于区域覆盖的分时协同拦截指标,建立分时协同拦截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基于区域覆盖优化方法,设计分时协同拦截的时间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飞行器分时协同拦截时间间隔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设计分时协同拦截的作战过程的具体实现如下:
为确定分时协同拦截的时间流程,进行如下定义:Mj为第j(j=1,2)次发射的飞行器,tj0,tj1和tj2分别表示飞行器Mj的发射时刻、中末交班时刻和拦截结束时刻;令△t1=t21-t12表示第两次拦截的时间间隔,即M1拦截结束到M2中末交班的时间间隔;
在分时协同拦截过程中,处于末制导阶段的飞行器M1将其获得的目标运动信息传递给处于中制导阶段的M2;忽略初制导阶段,根据制导信息的来源,飞行器M1的拦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预警系统指示下的中制导阶段和基于自身探测信息的末制导阶段;飞行器M2的拦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t∈[t10,t11],M2的制导信息来源于预警系统;第二阶段t∈[t11,t21],M2的制导信息来源于M1;第三阶段t∈[t21,t22],M2进入末制导,制导信息来源于自身的探测系统;在机动能力确定的条件下,两个飞行器之间的拦截时间间隔越大,M2在中制导阶段的可机动距离越大;在M1获得目标运动信息的基础上对目标运动轨迹进行一段时间的预报,即令△t1>0,以充分利用M2在中制导阶段的机动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飞行器分时协同拦截时间间隔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飞行器M2在t=t11和t=t21时刻所要覆盖的预测命中区域的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为飞行器M2在t=tk1(k=1,2)时刻所要覆盖的预测命中区域,x表示预测命中区域内的点,表示x服从均值为零协方差矩阵为的正态分布,的表达式为
其中,tf为飞行器的末制导飞行时间,Qx0和Qv0为预警系统提供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协方差矩阵,Qx1和Qv1为飞行器提供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协方差矩阵,Qa为目标机动加速度预报误差的协方差矩阵;
区域在视线坐标系Oyz平面内的投影为
其中,的表达式为
其中,qε2,qβ2分别为飞行器M2相对于目标的视线高低角和视线方位角,L(qε2,qβ2)为惯性坐标系到视线坐标的坐标转换矩阵,其表达式为
进而可得区域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
其中,ξ2k为区域内的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09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