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生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9680.6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6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先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永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24 |
代理公司: | 50217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岳兵<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电缆包 晃动 聚乙烯绝缘 包覆机构 电缆校直 架空电缆 冷却机构 铝芯交联 驱动电缆 驱动机构 生产系统 包覆 电线电缆加工 工作效率 机构转动 牵引机构 人力物力 卷绕 收卷 校直 冷却 自动化 一体化 节约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生产系统,包括机架,机架上依次设有电缆包覆机构、电缆冷却机构、电缆校直晃动机构和用于电缆收卷的牵引机构,电缆冷却机构与电缆包覆机构转动连接,电缆校直晃动机构可驱使电缆上下晃动从而驱动电缆包覆机构进行包覆,电缆包覆机构一侧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电缆包覆机构旋转,本装置的一体化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可以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作用强,可以一起完成包覆、冷却、校直和卷绕,极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是传输电能、电信号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电缆通常由传输电力或电信号的缆芯和起到保护、绝缘作用的护套组成。只含有一条缆芯而且直径较细的电缆通常被称为电线。电缆中的缆芯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通常使用铜(导电性能良好)或铝(成本较低)进行加工。
现有电线电缆生产过程中,为提高产品性能及满足特殊技术参数指标的要求,通常需在线芯上包覆屏蔽层、隔离层、保护层或其它包覆层,传统的包覆工艺则是采用一卷合模具,然后通过收缩和牵引及与绞线、成缆、编织等设备的配合,以达到包覆效果。
中国专利201020247094.X公开了一种电线电缆包覆装置,其包括一卷合模具,所述卷合模具包括一入线端和一出线孔,在所述出线孔设置一可改变该出线孔的孔径的模孔模具;卷合模具整体呈一圆锥喇叭形。但是该电线电缆包覆装置,所述的可改变该出线孔的孔径的模孔模具是一组孔径不一并正对出线孔的导线套,在包覆不同规格的电线电缆时,需要拆卸更换导线套,导线套通过三方向螺母定位结构固定在卷合模具的出线孔位置,但每次拆卸安装,会导致导线套安装的不同心,尤其是在进行大直径的电缆包覆时,使包覆的电线电缆包覆层厚度不一致,影响电线电缆的质量,并且通常在电缆包覆之后需要进行冷却干燥,冷却干燥完之后进行校直,但是传统的大直径的电缆包覆、冷却、校直是需要通过一个生产机构完成一个工序之后运送到另一个生产机构处进行下一个工序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方式,耗费时间长,搬运时所需的人工成本高,加工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的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生产系统,以解决传统的大直径电缆生产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生产系统,包括机架,机架上依次设有电缆包覆机构、电缆冷却机构、电缆校直晃动机构和用于电缆收卷的牵引机构,所述电缆冷却机构与电缆包覆机构转动连接,电缆校直晃动机构可驱使电缆上下晃动从而驱动电缆包覆机构进行包覆,电缆包覆机构一侧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电缆包覆机构旋转,电缆包覆机构包括包覆筒和设在机架上的储料环腔,所述储料环腔设在包覆筒外周,包覆筒与储料环腔转动密封,包覆筒由内到外设有喷淋层和添料层,所述喷淋层周向均布设有若干喷淋件,喷淋件上均设有与喷淋件相通且可驱动喷淋件喷洒物料的喷淋块,所述若干喷淋块组成圆环形供电缆穿过的通道,所述喷淋件与添料层相通,所述喷淋件与喷淋层相通,所述添料层与储料环腔相通,储料环腔连通有供料箱,所述喷淋件与喷淋块的连通处、喷淋件与喷淋层的连通处以及喷淋件与添料层的连通处均设有第一单向阀。
本发明的原理:在对电缆进行生产加工,对其进行包覆、冷却、校直时,先将牵引绳固定在电缆端部,然后穿过电缆包覆机构、电缆冷却机构和电缆校直晃动机构到达牵引机构处,然后将牵引绳固定在牵引机构上,牵引机构启动,进行卷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永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永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9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面转印式石墨烯膜结构及其工艺
- 下一篇:一种胶圈定位排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