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久性混凝土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55692.3 | 申请日: | 201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7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玉英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久性混凝土 制备 聚丙烯 聚乙烯醇 有机纤维 海藻酸钙凝胶 纳米二氧化硅 葡萄糖酸内酯 无机混凝土 碳酸钙 多孔纤维 海藻酸钠 界面结合 收缩应力 应力传递 减水剂 引气剂 抗拉 吸附 建筑材料 碎石 混凝土 硬化 复合 水泥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耐久性混凝土及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均匀分散的聚丙烯/聚乙烯醇复合多孔纤维,然后吸附海藻酸钠,再与水泥、砂、碎石、减水剂、引气剂、碳酸钙、葡萄糖酸内酯、水拌合均匀,制得耐久性混凝土。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制备的耐久性混凝土,由于聚丙烯和聚乙烯醇有机纤维良好的抗拉韧性,以及海藻酸钙凝胶的形成,使得有机纤维与无机混凝土的界面结合良好,应力传递速度快,可及时转移混凝土硬化时的收缩应力,防止开裂,因此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耐久性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混凝土质量的提高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
混凝土最主要的缺点是抗拉能力差,容易开裂。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的混凝土构件均是带裂缝工作的,只是有些裂缝很细,甚至肉眼看不见,一般对结构的使用无大的危害,可允许其存在;有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另外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进而导致出现裂缝。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的遏制,主要集中在内部应力的控制。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445255.8公开了一种耐久性较好的混凝土,由以下原料制成:水泥,粉煤灰,改性超细石英粉,伊利石,轮胎粉,绿泥石,煤矸石,碱化稻壳,聚碳酸酯树脂,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氯化石蜡,聚异丁烯,水。该发明中利用改性超细石英粉和碱化稻壳共同作用,加强混凝土的粘结能力,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混拌、养护,使各原料之间反应充分,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温度、干缩等非结构性原因造成的表面或内部裂缝,但无法有效解决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的问题,导致产生应力裂缝。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485058.9公开了一种防开裂混凝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100份,矿粉20~30份,粉煤灰30~40份,硅灰20~30份,石英砂100~150份,石子200~300份,纤维2~3份,丁腈橡胶胶粉2~3份,环氧树脂乳液2~3份,羟丙基纤维素醚1~3份,聚萘甲醛磺酸钠盐2~4份,水25~30份;纤维的原料为高模量聚乙烯醇纤维、改性聚丙烯纤维,但其防开裂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应力集中的缘故,易出现裂缝,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差,使用安全性降低,制约了混凝土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有效防止裂缝产生的耐久性混凝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可见,现有技术的混凝土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导致混凝土结构使用安全性降低,存在耐久性差的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一种耐久性混凝土及制备方法,可有效防止混凝土因内部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耐久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久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久性混凝土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聚丙烯、聚乙烯醇溶于二甲基亚砜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三氯化镓进行分散,制成纺丝液,然后进行静电纺丝,将得到的纤维切成短纤维,浸没于水中去除三氯化镓,制得纳米二氧化硅均匀分散的聚丙烯/聚乙烯醇复合多孔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玉英,未经张玉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56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