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47829.0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2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朱静静;付建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16/53;G06F16/51;G06Q3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汽车 分布式 识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解决不同区域的4S店资源共享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部署于分布在不同地域的4S店展厅内,在不影响进店顾客看车体验的前提下采集顾客人脸特征信息,并分布存储于各4S店数据库中,实现各地4S店之间通过internet互连,4S店之间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进行顾客人脸特征信息及留档信息的共享,通过共享的信息进行身份鉴定,达到二次进店识别的目的,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效率及客户的消费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引用数据库的支持,设计云结构,以分布式的方式来实现顾客进入4S店后二次识别的目标,主要用于不同区域4S店人脸识别的资源共享和海量数据处理。
背景技术
随着人脸识别应用逐渐普及,使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人脸识别的技术发展已经成熟,针对人脸识别的应用也很多,但是大范围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比较少,尤其是在汽车4S店中的应用,目前以销售人员来确定客户是否是二次进店,销售成交率比较低。存在以下不足:
1.销售人员根据以往的留档信息,仅仅是人为的去识别客户,没有一个人脸识别的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老客户的功能。
2.对于不同区域的4S店,资源信息共享率低,销售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客户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汽车4S店只能根据本店以往留档信息,人为识别客户,不同区域的4S店资源共享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人脸采集处理模块、本地二次识别模块、发送接收模块、客户端、数据库五个模块组成一个结点,所述结点设置有多个,每个4S店作为一个结点,分布在不同区域,结点间互为邻结点;
前端人脸采集处理模块包括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采集模块是通过摄像头拍摄入店人员,实时截取图片;处理模块是从截取图片中识别出人脸图片,并归类整理,得到待识别的数据;该前端人脸采集处理模块将待识别数据存入数据库,并用于本地二次识别,以及通过发送接收模块发送给邻结点识别;
本地二次识别模块用于对前端人脸采集处理模块发来的待识别数据进行二次识别,通过与数据库中已有的人脸头像比对,得到比对结果;该本地二次识别模块与数据库、发送接收模块、客户端分别相连;
发送接收模块包括数据的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用于将前端人脸采集模块得到的待识别数据发送给相邻结点进行二次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发送到客户端,还用于将邻结点的待识别数据发送给本地二次识别模块,并将在本地结点的识别结果发送回相应邻节点;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前端人脸采集模块得到的待识别数据,并接收本地的待识别数据在邻节点识别的结果,还用于接收邻节点待识别的数据,并接收邻节点待识别数据在本地二次识别模块的识别结果;
客户端将数据库中待识别数据显示出来,通过销售人员手动确定需要查看的待识别数据的识别结果;客户端还将本地二次识别模块中的识别结果与邻节点中的识别结果显示出来,通过销售人员手动识别,并将识别结果的信息更新到数据库;客户端的类型包括:PC客户端、WEB客户端、便携设备;
数据库是存储4S店的相关信息,并用于本地识别时的数据交互。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汽车4S店的分布式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在一定区域设置至少两个结点,以一个结点作为本地结点,其余结点为邻结点,结点间通过网络连接;
步骤2,本地结点的前端人脸采集处理模块通过其采集模块实时采集拍摄的图片,由处理模块对该信息进行初步人脸识别,将识别为人脸的图片作为待识别的数据,用于客户端显示和二次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7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电路模块以及数模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