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8177.6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9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黄洪浪;王静秋;唐元媛;徐天添;李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1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王虹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底壳 排油口 注油 放油 外排 第二腔室 开口处 溢出口 可变 联动 排油 油量 油塞 连通 安装部件 第一腔室 密封连接 同步开启 节温阀 侧壁 阀门 油口 响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油底壳在其开口处设有安装部件与内油底壳开口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高度相同、与第二腔室连通的溢出口,所述溢出口位于节温阀上方且高度小于第二腔室的最大注油高度;所述内油底壳底部在与外排油口对应处设有内排油口,所述内排油口处设有通过与外排油塞联动将内排油口同步开启或关闭的内排油塞。本发明外排油塞动作时内排油塞联动同步将内排油口开启或关闭,内外油底壳注油放油同时进行,注油放油速度快,无需各种阀门的间接响应,准确迅速完成注油放油时内外油底壳的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
背景技术
汽车低温冷启动的时候,发动机经济性较差,而行驶一段时间,待机油温度升高至60℃左右后,燃油消耗会转好,这主要是因为低温影响了机油的粘度,使得运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从而产生了能量的耗损。
现有技术如公开号CN 101415914A和CN 103573327A均采用在外部油底壳内设置内部油底壳而构成的双重结构的油底壳,汽车低温冷启动时,内部油底壳供给发动机内的需要润滑的部位,再返回内部油底壳,达到类似快速暖机的效果;当机油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内外部油底壳间的连通阀(通常为节温阀)连通,油底壳内全部机油再参与到循环中,保证发动机的耐久可靠性。
但是上述两专利均存在缺陷:
CN 101415914A中放油时要先打开外油底壳底部螺栓塞,排油初期浮子阀、连通阀均关闭,此时只有外油底壳的油排出,当内外出现一定液位差时,供油阀才打开使内油底壳的油排入外油底壳中,当内油底壳的液位下降至一定高度时,浮子阀开启,进一步将内油底壳的油排入外油底壳中,排油后期供油阀关闭。注油时润滑油通过内油底壳注入,此时浮子阀打开,注入内油底壳的油同时流入外油底壳中,当内油底壳液位升至一定高度时,浮子阀关闭,液位继续上升至供油阀开启,此时注入内油底壳的油再次流入外油底壳中,直至供油阀关闭。因此CN 101415914A无论是注油还是放油,均需通过液位间接驱动供油阀、浮子阀的启闭使内外连通,这就导致内外油底壳注油放油总是无法同时进行,注油放油速度较慢,而且零部件太多,难以准确迅速的完成注油放油时内外油底壳的连通。
而且CN 101415914A中发动机刚启动时,油泵从内油底壳抽吸机油,润滑后一部分返回的机油直接进入内油底壳,另一部分进入内油底壳开口处的返回油存储室;暖机操作期间,连通阀(温敏感应)、油返回控制阀(温敏感应)、浮子阀、供油阀关闭,从而限定仅由内油底壳内机油供给发动机润滑;正常启动期间,连通阀、油返回控制阀开启,之前返回油存储室内机油进入外油底壳中,内外油底壳机油连通,当内油底壳内油位突然降低时浮子阀开启。因此CN 101415914A发动机停机时机油的连通以及发动机启动后机油的分离仍是通过多个阀门的启闭来实现,均需通过温度驱动连通阀、油返回控制阀的启闭使内外连通或隔绝,结构复杂,零部件多,难以准确迅速的完成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内外油底壳机油的连通和分离。
CN 103573327A中内外油底壳间存在连通路径,因此任何时候都是连通的,这有利于同步注油放油,但是在暖机操作时由于一部分传热至外油底壳,会导致内油底壳内油升温速率变慢。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暖机操作时内外油底壳间完全隔绝、注油放油时迅速连通的可变油量油底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暖机操作时内外油底壳间完全隔绝、注油放油时迅速连通的可变油量油底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包括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所述内油底壳内具有第一腔室,所述内油底壳和外油底壳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与第二腔室连通的节温阀,所述外油底壳底部设有外排油口,所述外排油口上设有外排油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8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平衡轴的润滑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润滑油供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