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防水透气材料的车灯大透气量防水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9713.6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6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丁荣华;陈宇峰;宋海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5/20 | 分类号: | F21S45/20;F21V31/00;B32B5/26;B32B5/02;F21W107/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2131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透气材料 橡胶体 车灯 汽车车灯 透气通道 防水栓 透气量 外壳体 潮湿空气环境 电子元件表面 湿气 电气性能 凝露现象 外部大气 镜面 带通 结雾 排出 通孔 光滑 装配 对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透气材料的车灯大透气量防水栓,包括:带通孔的橡胶体、带有透气通道的外壳体和防水透气材料,防水透气材料设于橡胶体通孔的一端,橡胶体装配于外壳体的透气通道内。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将车灯内的空气与外部大气快速对流排出湿气,使得电气性能不受潮湿空气环境的影响,消除汽车车灯的镜面上或光滑的电子元件表面结雾凝露现象,使得汽车车灯的光性能得以发挥出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水透气材料的车灯大透气量防水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审美的提高,汽车车型外观多呈流线曲面型,尤其是汽车车灯是汽车的眼睛,外观形态更曲面化,生动美观,车灯成熟使用的卤素灯泡、氙气灯外,新增了LED大灯新技术;现代化的车灯,为了追求美观,其形状越来越复杂,而形状复杂亦导致灯壳内产生温度差,因此在外界空气(湿度)进入后,极易产生雾气,影响行车安全。汽车车灯的曲面化和新增的LED大灯新技术使得汽车车灯透明玻壳在冷处曲面、尖角过渡区域等局部的玻壳内表面结雾凝露更重,以下四种国外汽车强国常用的散雾除露的技术也解决不了上述影响行车安全的车灯凝雾结露问题。
欧盟汽车车灯的弯管透气孔散雾去凝露理论:内有海绵防尘,也接灯内空气随灯内温度的变化可以大出大进,从而较快的实现灯内散雾去凝露,弯管透气的车灯使用不久后壳体内积尘泛黄和电气元件锈蚀。经使用没法解决壳体内空气温度较低区域的凝露结雾问题。
美国的散雾去凝露理论:车灯是通过灯内与灯外透气对流,建立一种气压平衡,灯内水蒸气随灯内的温度升高而排出灯外,壳体上使用面积大一点的透气膜贴片方法实现散雾去凝露。从而减少水蒸气对灯光的散射模糊不清的现象发生,车灯不工作时外部环境潮湿空气会进入壳体内。该理论使用的透气膜贴片数量多,没法解决壳体内空气温度较低区域的凝露结雾问题。
日本的散雾去凝露理论:车灯是通过灯具的上下位置透气孔形成空气对流,灯内水蒸气随灯内的温度升高从上位置的透气孔排出灯外,下位置的透气孔不断补充灯外空气。从而减少水蒸气对灯光的散射模糊不清的现象发生,该理论使用的透气栓数量多,透气量小,但没法解决壳体内空气温度较低区域的凝露结雾问题。
国内现有的车灯内表面防雾涂层处理法:车灯灯壳内侧喷涂防雾涂料后,经过热风干燥工艺,亲水基在涂膜表面排列后形成防雾涂膜。当外界空气进入,因高低温影响产生水气时,水滴在灯壳内表面濡润扩展,形成平整的水膜,阻止雾气的产生,灯光不会因雾气而散射,防雾性能显现,形成可重复使用的功能性防雾涂膜。有些车灯的内壳的微水份含量高,在点灯开始的半小时内瞬间爆发释放的大量微水份形成的水蒸气,进行了防雾处理的灯壳内表面形成平整的水膜速度慢,流淌在车灯壳底部的积水在车灯热量的影响下变成水蒸气,加大了车灯内的湿度,此时壳体内大量的水蒸气仍然在汽车车灯透明玻壳的冷处曲面、尖角过渡区域等局部的玻壳内表面因温度差的原因结雾凝露更重,涂层玻壳内表面起雾结露引起的光束发散,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车灯防雾涂层的生产线投资需要上千万元,事实上投资大收效差,很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水透气材料的车灯大透气量防水栓,能够实现车灯内的空气与外部大气快速对流排出湿气,消除车灯冷区结雾凝露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水透气材料的车灯大透气量防水栓,其特征在于,包括:带通孔的橡胶体、带有透气通道的外壳体和防水透气材料,防水透气材料设于橡胶体通孔的一端,橡胶体装配于外壳体的透气通道内。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外壳体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设于外壳体内部的若干凸台,凸台用于支撑橡胶体。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外壳体为圆柱形或多面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97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