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自动匹配解析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62669.X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0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曾东阳;方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吉珠中小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90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析 存储介质 自动匹配 数据处理技术 成功率确定 技术缺陷 解析处理 匹配过程 人工操作 数据样本 误码影响 误判 试验 预设 成功率 差错 兼容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自动匹配解析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使用预设的多种解析方式,分别对数据样本进行试验解析,计算各种解析方式在试验解析过程中对应的解析成功率,根据各解析成功率确定最优解析方式和使用最优解析方式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等步骤。本发明可以避免解析方式匹配过程中人工操作的麻烦和带来的差错,而且在确定最优解析方程的过程中对数据的格式没有特殊要求,因此可以兼容各种不同的数据,具有良好适应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容易受误码影响而导致误判的技术缺陷。本发明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数据自动匹配解析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计算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控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这些技术的本质都是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手段之一便是数据的接收和解析。
以工业生产上常用的由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构成的工控系统为例,传感器要将检测到的物理量转化为电学量并按照相关通信协议生成相应格式的数据,然后通过RS232串口等信道发送到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根据相应的协议对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获得传感器的检测值。解析方式与要解析的数据格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具体而言便是此种解析方式能对此种格式的数据进行解析,但不能对彼种格式的数据进行解析。传感器所返回的数据的格式与传感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有关,通常在传感器的型号确定的情况下,传感器返回的数据的格式也是固定的,因此需要人工在微处理器端事先设置好相应的解析方式。
但是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传感器通常需要经常更换,如果换用了不同型号的传感器,会造成所返回的数据的格式与原来不同,使得微处理按照原先的解析方式不能进行解析,此时便需要人工地将对应的新的解析方式写入微处理器并切换到新的解析方式。由于人工参与了解析过程,使得解析过程的出错率提高,例如所切换的新的解析方式与新的数据格式并不对应匹配,造成无法解析或者解析出无意义的乱码。
通过乱码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出解析结果属于乱码还是正确的解析内容,从而判断当前解析方式是否与要解析的数据格式对应匹配,实现解析方式的自动切换。但是,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电磁干扰、发送端芯片电压不稳定、传输距离过长、电缆质量差等因素都会造成通信异常,造成所接收到的数据当中一部分为误码而其他部分正常。如果乱码识别技术针对的数据恰好是在传输过程中已出错的部分,那么就会造成误判。
现有的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5681134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通用型多种串口通信协议检测识别方法,公开号为CN106649182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串口数据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串口数据的自动匹配解析的功能,但是对上述技术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而且还存在技术缺陷。
公开号为CN105681134A的一种通用型多种串口通信协议检测识别方法针对混杂了多种通信协议的数据流进行解析,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匹配多个通信协议,即多种解析方式,先匹配成功的解析方式具备更高的优先级。例如解析方式A兼容C1、C2和A1三段数据,解析方式B兼容C1、C2和B1三段数据,如果使用专利文件CN105681134A公开的检测识别方法去解析一段包含C1和B1的数据,而且先尝试解析方式A,再尝试解析方式B,由于解析方式A和解析方式B都兼容C1类型的数据,而且解析方式A在先尝试,那么这种专利方法就会认定解析方式A为最优的解析方式。事实上,解析方式A只能解析C1而无法解析B1,针对包含C1和B1的数据,解析方式B才是最优的。
公开号为CN106649182A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串口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存在上述缺陷。这两种专利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数据帧进行的,也就是要求所解析的数据流中必须含有帧头、帧标识和帧长度等特定格式,如果没有这些特定格式,也就无法应用这两种专利技术。而且,这两种专利技术所针对解析对象是包含了各种格式的数据,但事实上具备这种性质的数据很少出现,在绝大部分应用场合,所要解析的数据都是根据单一协议生成的,也就是有着单一的格式。因此上述两种专利技术的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本发明申请中面对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吉珠中小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吉珠中小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26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