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温管道泄漏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9631.9 | 申请日: | 2018-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旗;陈家培;王兆杰;王智;宋协福;樊琦;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金凯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控MCU 输出端 泄漏检测电路 输入端连接 解调电路 升压电路 泄漏检测装置 保温管道 渗漏 供热技术领域 模块输入端 输出端连接 模块连接 自动告警 输入端 检测 电源 电池 供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温管道泄漏检测装置,属于供热技术领域,包括主控MCU、NB‑IOT模块、升压电路、泄漏检测电路、解调电路以及电池,主控MCU的输出端与升压电路输入端连接,升压电路输出端与泄漏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泄漏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解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主控MCU的输入端与解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NB‑IOT模块输入端连接,电源分别与主控MCU和NB‑IOT模块连接为其供电。本发明可以自动的检测渗漏并自动告警,无需人为参与,可以及时的检测渗漏的发生,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温管道泄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集中供热领域,热力管道一般采用直埋敷设,管道从里到外一般分为三层,分别是工作钢管层,聚氨酯保温层,聚乙烯保护层,管道长度200m左右。由于敷设在地下,不能及时发现渗漏,只有当渗漏量非常大的时候,人为巡查才能发现渗漏点,造成维修滞后和能源浪费。
现有的渗漏检测方案一般采用在管道内部埋设报警线来实现,定期由工作人员带着专用的检测设备对报警线进行检测来推断是否有渗漏发生。采用报警线方案的缺点是:一是,需要人为定期带着专用设备去现场检测,由于现场没有供电,一般采用大的锂电池供电,导致设备非常沉重,现场一般高温密闭,对巡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危险性。二是,无法做到24h不停的巡检,所以对渗漏的发现不及时,导致造成更大的设备损坏甚至对周围的行人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管道泄漏检测装置,以及时的发现热力管道渗漏情况。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保温管道泄漏检测装置,包括:主控MCU、NB-IOT模块、升压电路、泄漏检测电路、解调电路以及电池,主控MCU的输出端与升压电路输入端连接,升压电路输出端与泄漏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泄漏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解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主控MCU的输入端与解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NB-IOT模块输入端连接,电源分别与主控MCU和NB-IOT模块连接为其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升压电路包括升压转换器,升压转换器的EN脚和VIN脚连接后接入电容C4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后接入升压转换器的SW脚,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后接入所述主控MCU的电压输出端,二极管D2的负极依次连接到电阻R4的一端、连接到电容C1的一端和连接到电容C3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后分别接入升压转换器的FB脚和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入2.4V电源、另一端接地,升压转换器的GND脚接地。
1、进一步地,所述泄漏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桥D1、U3、降压型开关稳压器U4和单片机U5;
所述主控MCU的电压输出端经整流桥D1形成电压输出端VB,电压输出端VB接入电阻R7的一端,电压输出端VB同时连接到PMOS管Q1的源极,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U3的一端和连接到PMOS管Q1的栅极,U3的另一端接地;
在PMOS管Q1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大于开启电压时,PMOS管Q1导通并形成后端工作电压VZ,VZ连接到三极管Q7的发射极和R19的一端,R1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和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8的基极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后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接入稳压管D5的负极和接入电容C8的正极,稳压管D5的正极和电容C8的负极均接地,稳压管D5的负极和电容C8的正极连接后形成电压输出端V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96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