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6806.0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8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蒋龙平;胡仁强;薄云览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带宽通信 完整性检测系统 列车 完整性检测模块 安装方便 距离判断 信号传输 时间差 兼容性 正整数 车厢 脱钩 灵活 配置 通信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及方法,其中,完整性检测系统包括: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其中,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分别设置列车的不同车厢上,N为正整数;完整性检测模块,用于控制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并根据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时间差,计算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判断列车的完整性。本发明实施例的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及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列车是否发生脱钩抛车现象,配置更加灵活,安装方便,兼容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列车的完整性检测是指列车运行过程中利用设备检测列车的完整性,即检测列车有无脱钩抛车现象。目前,主要采用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列尾装置)来完成。列尾装置由安装在列车尾部的主机和司机室内的控制盒两部分组成,能实时检测列车尾部风管的风压,并将风压信息实时地反馈至控制盒。具体来说,列车车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后储存在总风缸中。总风缸通过很长的风管将后面所有车厢的制动系统串联起来。如果列车发生车厢分离事故,风管就会产生断裂,造成漏风现象,导致管内的风压下降,控制盒接收到风压下降的信息,判断出列车运行过程中发生车厢分离事故,发出欠压报警,提示司机采取紧急制动等应急措施。但是,列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既有或新增的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无线列调),没有为控制盒预留接口,安装困难;无线列调的工作频率使用不当,造成枢纽内列尾装置的主机与无线列调间相互干扰,影响列车运行;列尾装置对风压的检测频率低,无法保证列车完整性检测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列车是否发生脱钩抛车现象,配置更加灵活,安装方便,兼容性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列车的完整性检测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列车的完整性检测系统,包括:
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其中,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分别设置所述列车的不同车厢上,N为正整数;
完整性检测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并根据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时间差,计算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判断所述列车的完整性。
可选的,所述列车包括车头和M节车厢,其中,所述车头设置有第一个超带宽通信模块,所述列车的每节车厢均设置有一个超带宽通信模块,所述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设置有第M+1个超带宽通信模块,M为大于等于N的正整数。
可选的,所述M+1个超带宽通信模块均设置在所述列车的轴心线上。
可选的,所述M+1个超带宽通信模块均设置在所述车头或所述车厢的头部,或者设置在所述车头或所述车厢的尾部。
可选的,当所述超带宽通信模块设置在所述车头或所述车厢的头部时,所述完整性检测模块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的长度计算出所述列车的车长;或者
当所述超带宽通信模块设置在所述车头或所述车厢的尾部时,所述完整性检测模块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第N超带宽通信模块和所述第N+1超带宽通信模块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车头的长度计算出所述列车的车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6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