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0327.1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2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立猛;张春巍;孙丽;闫海鹏;曹金凤;缪玉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2/56;E04B1/9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剪力 竖向 阻尼 承载 连接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剪力墙竖向阻尼连接件。本发明涉及一种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包括上连接筒箱、下连接筒箱、承载区和耗能区,所述承载区为混凝土束,所述耗能区包括若干个交互式阻尼器,所述上连接筒箱和下连接筒箱与剪力墙尺寸相匹配,对应位置设有螺栓孔,与承载区临界端板面上设有浇筑孔。本发明采用分区设计思路,基于耗能减震技术在剪力墙结构中的应用,同时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和施工特点,将竖向承载耗能型连接部件分为耗能区与承载区,根据各区主要的功能对其进行深入构造形式设计,同时考虑耗能和承载相协调,满足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之间竖向连接的耗能能力和承载能力双优化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有利耗能兼具高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震后可自复位能力的剪力墙间的竖向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结构体系已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可靠的连接、损伤后易修复功能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安全的关键技术。2017年10月6月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出“韧性城乡”科技计划,强调建筑的可恢复功能设计。
目前,工业化建筑抗大震、超大震、密震以及震后功能自恢复能力尚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在高烈度和密震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现浇及传统装配式结构震后若产生严重倾斜,不具备原位恢复能力,只能粉碎性拆除,难以循环使用。当现浇高层建筑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如超使用年限)须拆除时,多为粉碎性工程爆破,亦难以循环使用。在建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通常未设置耗能部件,很少能够详细研究剪力墙竖向连接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的优化问题,在强震、密震作用下,墙身产生的损坏往往不可修复。可装配、易拆卸结构的结构构件拆除后易循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不能满足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之间竖向连接的耗能和承载双优化的问题,提出了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一种包含竖向承载耗能型阻尼器的竖向连接件。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包括上连接筒箱、下连接筒箱、承载区和耗能区,所述承载区为混凝土束,所述耗能区包括若干个交互式阻尼器,所述上连接筒箱和下连接筒箱与剪力墙尺寸相匹配,对应位置设有螺栓孔,与承载区临界端板面上设有浇筑孔。
所述承载区位于连接结构的中部,耗能区位于承载区的两侧。
所述承载区为高强钢管混凝土束,承载区钢材为高强钢,混凝土为高强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或膨胀混凝土中的一种。
所述交互式阻尼器为若干个片状阻尼器串联而成。阻尼器为片状加工制作、若干片组合成一个阻尼器,工厂内实现片状形式预制加工,片数根据实际需要合为一组,交错叠合组成一个阻尼器,片状阻尼器数量根据实际工程应用进行调定制作。
所述片状阻尼器数量一般为4-6个。
所述片状阻尼器包括上连接片,下连接片和若干个中阻尼片组成,上连接片和下连接片上设有螺栓孔。
所述中阻尼片为z型。
所述交互式阻尼器由软钢或一定强度的耗能材料制成。
所述片状阻尼器通过记忆合金螺栓连接到剪力墙竖向连接结构上。
所述耗能区阻尼器之间设有橡胶隔片。橡胶隔片将耗能区阻尼器隔开,在地震作用下,一方面可以对耗能区阻尼器进行挤压保护,另一方面可通过自身变形来耗散能量,对有效控制多种工况作用下的结构反应有利。
所述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与剪力墙之间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剪力墙连接结构与上下两片剪力墙之间的连接,通过剪力墙竖向阻尼承载连接件上下两侧的钢板连接筒箱实现。分别将上下两片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嵌合到各自的钢板连接筒箱,实现与剪力墙构件竖向全螺栓可靠连接,可使剪力墙具备装配及拆卸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03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