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可变喷油压力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04232.0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9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赵翔;张振宇;曹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30 | 分类号: | F02D41/30;F02D41/14;F02D4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可变 油压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可变喷油压力控制方法,其提供一喷油压力控制模块;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获取发动机的当前工况,并根据发动机的当前工况获取目标喷油压力;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目标喷油压力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动状态,运行对应的目标压力控制策略,使实际喷油压力动态跟随所述目标喷油压力,如此一来,可实现喷油压力的连续、精确控制。优选的,还提供一喷油脉宽修正模块,用于变喷油压力下对目标喷油脉宽进行修正,从而使目标喷油脉宽的各修正因子随实际喷油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以此精确控制空燃比,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可变喷油压力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进气道喷射汽油发动机PFI(Port Fuel Injection)的系统喷油压力是依调压阀而限定且各工况均保持不变。油泵会持续将燃油输送到油轨来维持喷油器基本的喷射压力,这种单一的供油喷油模式无法实现喷油压力随工况的实时变化。
国五排放法规针对PFI发动机仅有气态污染物限制,且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相对平稳,传统的恒压喷射模式并不会影响到PFI发动机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要求。然而,2020年以后国六排放法规开始全面施行,相较于之前的国五排放法规,未来即将施行的国六法规存在几个突出的特点:①无论是PFI发动机还是缸内直喷(GDI)发动机均增加了对颗粒物质量(PM)和颗粒物数量(颗粒物数量)的要求,这种变化提升了对PFI发动机系统控制和性能的要求,增加了系统开发的难度;②排放测试循环不再采用较平缓的NEDC循环,变更为更加动态的全球轻型车统一驾驶循环WLTC(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Test Cycle),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实车道路排放测试RDE(Real Driving Emission)测试和限值要求,以上试验环境的变化将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气态及颗粒物排放物的控制难度。除此以外,PFI发动机相对于GDI发动机的特点,在排放系统控制手段方面更为简单且单一一些。因此,以上所分析的这些内外部因素无疑使得即将来临的国六排放法规要求对于传统PFI发动机而言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改变PFI发动机原有单一稳定的恒压喷油控制策略,针对不同工况下的实际排放表现对喷油压力进行可变且实时的调节和控制,采用灵活的压力控制策略来兼顾优化不同动态工况下的排放污染物以达到控制各种排放物的目的,满足日益严苛的国六排放法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可变喷油压力控制策略对于PFI发动机而言是有效解决排放问题、满足国六法规最主要的系统控制策略之一。
但是,当前PFI发动机针对连续可变油压控制尚没有现存的、完善的系统控制策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可变喷油压力控制方法,能够实现目标喷油压力与实际喷油压力紧密跟随以及可变喷油压力下目标喷油脉宽的精确计算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可变喷油压力控制方法,该方法提供一喷油压力控制模块;
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获取发动机的当前工况,并根据发动机的当前工况获取目标喷油压力;
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目标喷油压力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动状态,运行对应的目标压力控制策略,使实际喷油压力动态跟随所述目标喷油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压力控制策略包括目标压力开环控制策略、目标压力闭环控制策略、目标压力闭环延迟控制策略、最大占空比控制策略和目标压力动态跟随控制策略。
进一步的,当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为冷起动时,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运行目标压力开环控制策略、目标压力闭环控制策略以及最大占空比控制策略中的一种;
当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为冷起动向冷起动后转变时,所述喷油压力控制模块首先运行目标压力开环控制策略,并根据目标压力闭环延迟控制策略,以在发动机结束冷起动的一段时间后,由目标压力开环控制策略切换至目标压力闭环控制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42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