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70345.3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9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莎;张洪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305 | 分类号: | H04N13/305;G02B2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显示 微透镜 显示层 立体显示装置 微透镜阵列 分层控制 驱动电极 可控 电压控制 焦距调节 亮度损失 图像显示 显示信号 显示装置 制造工艺 焦距 轻薄 对位 减小 制造 生产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包括显示单元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出光侧的分层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根据输入的显示信号进行图像显示;所述分层控制单元包括可控微透镜阵列和微透镜驱动电极阵列,所述可控微透镜阵列中的微透镜在驱动电极的电压控制下呈现与所述电压相应的焦距。通过微透镜的焦距调节,可以用单个显示单元实现立体显示。由于无需设置多个显示层,减小了亮度损失,显示精度也不需要受制于各个显示层的定位精度,从而提升了立体显示的效果。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无需对显示层的精确对位,易于生产。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显示装置制造得更为轻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裸眼立体显示,指无需佩戴眼镜,观者即可直接以肉眼观赏三维影像的立体显示方式。当前的立体显示相关技术中,用于裸眼立体成像的技术大致可以分成全息式(holographic type)、多平面式(Multi-Planar),以及成对立体影像式(parallax images)三种。其中全息式立体成像需要用到三色的激光源和复杂的结构,较少用于显示器的制造中。而后两者在显示器汇总较为常见。
成对立体影像式显示器采用空间多工式(spatial-multiplexed)立体显示方式。利用微透镜阵列(lenticular screen)或视差阻障元件(parallax barrier)使显示画面形成左右眼可视区域,以达到立体的观看效果。立体显示器会在特定距离处产生右眼可视区域以及左眼可视区域。当观赏者的左眼以及右眼分别在左眼可视区域以及右眼可视区域时,便可以观赏到立体影像。然而,由于右眼可视区域以及左眼可视区域的宽度分别仅为65mm左右。因此,当观赏者稍微往移动时,就可能进入左右眼的反转区,极易带来晕眩与不舒服的感觉。
多平面式立体显示则主要利用多个叠加的显示面板,在不同面板上显示大小相同的影像,利用物体和观赏者之间远近不同的距离,明度及颜色上的差别,进而重叠前后物体影像,使观赏者在视觉上产生立体感。对于观赏者来说更容易获得舒服的视觉体验。
为了确保立体显示的用户体验,需要对画面进行图案(Pattern)的拆分,并实现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成像。如此,会带来大量的运算处理问题,且各层面板之间需要严格地控制间距,同时多层面板的叠加设置,也会引起显示装置亮度的损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显示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均带来了很多困难,也会对显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造的立体显示方法及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单元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出光侧的分层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根据输入的显示信号进行图像显示;
所述分层控制单元包括可控微透镜阵列和微透镜驱动电极阵列,所述可控微透镜阵列中的微透镜在驱动电极的电压控制下呈现与所述电压相应的焦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透镜阵列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分别用于对显示单元上的不同显示区域独立成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微透镜与所述显示单元的像素点对应设置,所述微透镜的数量与所述显示单元的像素点数量相同,所述微透镜的位置与所述显示单元的像素点的位置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单元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03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