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烷烃降低聚-α-甲基苯乙烯降解温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62525.7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1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李波;潘大伟;陈苗;刘梅芳;张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8J11/20 | 分类号: | C08J11/20;C08L2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贾晓燕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烷烃 降低 甲基 苯乙烯 降解 温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烷烃降低聚‑α‑甲基苯乙烯降解温度的方法,包括:(1)向聚‑α‑甲基苯乙烯溶液中添加烷烃,配制成双溶剂体系的混合溶液;(2)利用弹道炉法将步骤一的混合溶液制备成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3)对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进行清洗,干燥;(4)将干燥的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放入降解炉,对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进行热降解。该方法对降解芯轴技术进行有效改进,降低PAMS芯轴微球的降解温度,保证利用降解芯轴技术制备的GDP靶丸品质;同时本发明通过弹道炉法制备PAMS颗粒,并向PAMS颗粒中引入烷烃作为第三方添加剂,降低芯轴微球降解温度,促进PAMS颗粒降解,进而提高最终靶丸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改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烷烃促进聚-α-甲基苯乙烯降解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当今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人们将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新能源。核能的利用分为核裂变与核聚变,其中,核裂变已得到实际应用,但是核裂变反应中,由于裂变燃料在自然界中的储量有限且核裂变具有放射性和危险性,因此核裂变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聚变燃料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且为绿色燃料,且聚变可实现比裂变更高的能量释放,因此实现可控热核聚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方式是惯性约束聚变(ICF)。
成功实现ICF实验的条件是对靶丸内核燃料的对称压缩,然而,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导致的不对称压缩,引起的核燃料与推进层之间的混合,降低燃料区的温度而导致压缩效率降低甚至点火失败。因此,ICF实验对靶丸品质(几何球形,表面光洁度)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
目前以聚-α-甲基苯乙烯PAMS芯轴为模板采用降解芯轴技术制备的GDP靶丸为最常用的靶丸,即利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PAMS芯轴表面覆盖GDP碳氢涂层,形成GDP-PAMS复合微球,利用降解法将PAMS降解形成AMS单体或二聚体等小分子以去除PAMS芯轴,形成GDP靶丸。因此,PAMS芯轴的几何球形及表面质量决定了最终靶丸的品质。在此降解芯轴技术中,PAMS与GDP之间降解温度的差异是降解芯轴技术的前提。为保证最终GDP靶丸的品质,在不影响芯轴微球几何球形及表面质量的前提下,降低PAMS芯轴的降解温度尤为重要。
本发明采用弹道炉法制备PAMS颗粒,通过向炉内管道中喷射聚合物溶液,使颗粒在其运行轨迹的顶点发生膨胀,延长PAMS颗粒在炉内管道中的停留时间,同时也使PAMS空心颗粒在成型时与环境气体之间的流体力学相互作用最小化,从而得到高品质PAMS空心颗粒。本发明通过向聚合物溶液中引入少量短链正烷烃(正辛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作为第三方添加剂,制备内含短链正烷烃的PAMS空心颗粒,在降解芯轴技术中,短链正烷烃可有效降低PAMS空心颗粒的降解温度,促进PAMS空心颗粒的降解,从而制备高品质的GDP靶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利用烷烃降低聚-α-甲基苯乙烯降解温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聚-α-甲基苯乙烯溶液中添加烷烃,配制成双溶剂体系的混合溶液;
步骤二、利用弹道炉法将步骤一的混合溶液制备成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
步骤三、对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进行清洗,干燥;
步骤四、将干燥的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放入降解炉,对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颗粒进行热降解。
优选的是,所述聚-α-甲基苯乙烯溶液采用的溶剂为对二甲苯、二甲苯、甲苯、四氢呋喃、DMF、氟苯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聚-α-甲基苯乙烯溶液的质量浓度为8~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25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