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智能接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09963.7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3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亿亮;马雅男;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国恒空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智能 接收 系统 | ||
本文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智能接收系统,包括:信号处理模块,智能控制模块,FEC硬判模块,硬判决模块,FEC软判模块,CRC校验模块;其中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通信输入数据进行信号预处理;处理后的数据进入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对所述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所述数据出现错误的情况进行分级处理,所述分级处理使用FEC硬判、FEC软判和硬判决进行处理。本发明解决了通信系统中不同信道情况下,全部用单一的收端译码方案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通信系统的信道译码。
背景技术
自从香农信息论创立以来,信道编解码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移动通信领域,如第三代合作伙伴3GPP组织的UMTS,信道编解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编解码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但从UMTS和LTE为代表的移动通信领域来看,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几类码主要是物理层的前向纠错码,包括经典的代数编码、卷积码、基于迭代技术的Turbo码和低密度校验码等。前向纠错码中,Turbo码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业务编码;卷积码用于电路域语音、控制信道编码;代数码以Reed-Muller码扩展所产生的线性分组短码为主,用于信息长度为几比特至十几比特的很短的控制信令编码;低密度校验码因其优秀的高码率性能、极低的错误平层,在微波传输等系统中获得应用。随着夸层优化技术的发展,信源信道联合编译码也成为一种提升总体性能的途径,特别是在提升无线通信音频视频质量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但是高性能的编译码方案,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功耗,因此如何合理的选择编译码方式,在不同信道环境下,能够自主的挑选低功耗和高性能的方案,才是现实中迫切需要的。现有技术中通信系统处于不同信道情况下,全部采用单一的收端译码方案,然而由于系统通常依据最差信道设定译码方案,因此在信道质量较好时,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和功耗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智能接收系统,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不同信道情况下,全部用单一的收端译码方案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的智能接收系统,包括:信号处理模块,智能控制模块,FEC硬判模块,硬判决模块,FEC软判模块,CRC校验模块;其中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通信输入数据进行信号预处理;处理后的数据进入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对所述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所述数据出现错误的情况进行分级处理,所述分级处理使用FEC硬判、FEC软判和硬判决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根据数据错误的情况进行分级处理进一步包括:1)若错误非常少,已经达到解调门限的要求,则将数据输送到所述硬判决模块;2)若错误较少,但未达到系统要求的解调门限,但是在FEC硬判门限内时,则将数据输送到所述FEC硬判模块,并且根据所述处理后的数据的误码相距解调门限的距离,给出执行所述FEC硬判的循环迭代次数;3)若错误较多,超过FEC硬判门限,但是在FEC软判门限内,则将数据输送到所述FEC软判模块,并根据所述处理后的数据的误码距离解调门限的大小,给出执行所述FEC软判的循环迭代次数;4)若错误已经超过FEC软判门限或自定义门限,则请求重新传输并停止译码。
进一步的,所述硬判决模块负责对接收数据进行硬判决,所述硬判决包括定义判决门限,大于所述判决门限判为高电平,小于所述判决门限判为低电平。
进一步的,所述FEC硬判模块对输入数据进行硬判,根据解调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简单量化,并将量化结果通过解码和纠错机制直接转化为二进制输出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FEC软判模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具备更大量化精度的软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国恒空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国恒空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99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