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昆虫生物学参数的昆虫分类方案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8373.2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3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胡程;王锐;孔少洋;龙腾;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温子云;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昆虫分类 昆虫 方案设计 辨识 测度 昆虫生物学 生物学参数 二分类 可分性 分类 支持向量机 分类模型 聚类中心 昆虫体重 训练样本 种类辨识 数据处理 二叉树 高概率 多维 构建 体长 振翅 排序 合并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昆虫生物学参数的昆虫分类方案设计方法;该发明可以用于多类迁飞昆虫分类辨识研究;该方法获取多种类型迁飞昆虫的多维生物学参数,基于聚类中心构建昆虫的类间可分性测度,然后根据类间可分性测度通过反复的基于排序的合并,形成由l‑1个分支构成的二叉树,得到分类方案;最后基于训练样本,训练出l‑1个二分类器,用二分类器支持向量机搭建分类模型,完成分类方案设计过程。本发明还提出了基于昆虫体重、振翅频率、体长等生物学参数进行昆虫分类研究,给出了数据处理和构造的方法。本发明给出了合理的分类辨识方案,最终以高概率实现迁飞昆虫的种类辨识,提高迁飞昆虫种类的辨识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雷达技术领域,具体一种基于昆虫生物学参数的昆虫分类方案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昆虫迁飞是造成农作物病虫害和人畜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其中昆虫迁飞造成的害虫异地暴发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产,已成为制约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害虫的主要防治途径是化学农药,但是每年都会因为化学农药的残留问题造成很多人畜中毒事件。因此,实现迁飞昆虫个体及群体的有效监测,对农业病虫害的预防,揭示昆虫特定行为习惯机理,阐明昆虫迁飞与当地生态系统的互作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昆虫迁飞现象的监测有许多手段,如空中网捕、地面诱捕、电子标签追踪以及雷达探测等。其中雷达探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具有探测距离远,空中目标定位及工作时间长等优势。监测主要目的之一是迁飞昆虫种类的识别。传统的昆虫识别的流程一般是对训练样本进行数码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汰选后构建分类器,实现昆虫的辨识。但是远距离高空迁迁飞昆虫不能获得实时的数码图像,为了实现远距离迁飞昆虫种类的辨识,传统的分类辨识方法将不适用。
迁飞昆虫的形状、尺寸、体重和振翅频率等信息可作为种类辨识的特征量,其中形状尺寸等信息主要可以通过质量、体长等具体参数进行量化表示。已有研究表明,现有的垂直昆虫雷达可以测得昆虫体重、振翅等参数,为昆虫个体种类辨识提供了依据,但目前所能做到的种类辨识仍需要借助一些先验知识的参考,并只能在大类层面上进行识别,无法实现迁飞昆虫种类的精确辨识。如果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利用昆虫质量、体长和振翅频率等参数,设计分类辨识方案,能够以高辨识率实现迁飞昆虫种类的辨识,则可以为雷达生物目标辨识提供思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昆虫生物学参数的昆虫分类方案设计方法,给出合理的分类辨识方案,最终以高概率实现迁飞昆虫的种类辨识,提高迁飞昆虫种类的辨识精确度。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昆虫生物学参数的昆虫分类方案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迁飞昆虫多维生物学参数,作为训练样本;
步骤二、制定分类方案:
S21、对训练样本进行聚类,获得每类昆虫的聚类中心mi,i=1,…l;计算任意两类昆虫的类间可分性测度dmij:
其中,d(mi,mj)为第i类昆虫和第j类昆虫的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σi和σj分别表示第i类昆虫和第j类昆虫的生物学参数方差,l为类别的总数;
S22、对所有类昆虫的类间可分性测度大到小排列,找到最小的类间可分性测度,将对应的两类昆虫合并为一类;重复步骤S21和S22,直到所有种类合并为一类,得到一个二叉树;将所述二叉树翻转,即可得到分类方案;
步骤三、搭建分类模型:
依照所述分类方案,二叉树的每一个二叉分支对应一个二分类器,基于训练样本,训练出l-1个二分类器,用二分类器支持向量机搭建分类模型,完成分类方案设计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83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