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颌内置式矢状牵引成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63098.7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2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朱敏;王旭东;聂萍;朱妍菲;沈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C7/08 | 分类号: | A61C7/08;A61C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抗 带环 上颌 上颌骨 矢状 牵引成骨装置 螺旋扩弓器 反作用力 定位孔 支持式 腭杆 牙齿 牵引力 牵引成骨器 发育不足 患者上颌 牵引成骨 上颌尖牙 左右两侧 根连接 截骨线 连接杆 有效地 颊侧 减小 磨牙 粘接 传递 治疗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颌内置式矢状牵引成骨装置,包括至少4个带环、2个支抗钉及所对应的支抗钉定位孔、2个螺旋扩弓器、2根横腭杆、4根连接杆;至少4个带环分别粘接在患者上颌水平截骨线两侧的牙齿上;所述支抗钉及支抗钉定位孔左右各一个,位于颊侧上颌尖牙及前磨牙根间,另一端与带环相连;所述横腭杆用于连接左右两侧带环;所述螺旋扩弓器通过所述连接杆与带环相连。发明克服现有的牙支持式上颌内置式牵引成骨器对支抗牙的反作用力大,改进为混合支持式,利用牙及上颌骨作为支抗,牵引力通过固定在牙上的带环及支抗钉传递到上颌骨,减小对牙齿的反作用力且有效增加牵引成骨量,从而更有效地治疗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的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上颌内置式矢状牵引成骨装置。
背景技术
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技术通过刺激张力区新骨形成,有效增加上颌骨的长度,获得稳定的上颌骨前移量,从而矫治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造成的骨性错颌畸形。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的患者。首先,通过正颌外科手术在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或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间垂直截骨,以及上颌骨前段水平截骨;术后通过固定于上颌的加力装置进行矢状向牵引成骨,增加上颌骨前段骨量,矫正骨性错颌畸形,改善软组织侧貌,获得间隙解除牙列拥挤,并且该牵引成骨技术不影响唇腭裂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
目前,用于上颌矢状向牵引成骨的装置主要分为口外固定的外置式牵引成骨装置和口内固定的内置式牵引成骨装置。外置式牵引成骨装置需要在上颌骨放置钛板固定,创伤大且需二次手术拆除钛板,同时固定于口外用于牵引的面具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美观及日常生活。内置式牵引成骨装置拆卸容易,创伤小,体积小且位于口内,不影响外观,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小,更能被患者接受,应用更广泛。
但口内牵引成骨装置主要为牙支持式,牵引力施加在牙齿上,传导至颌骨,推动上颌骨前移的间接力量不如外置式牵引成骨装置的直接作用力,且反作用力会使支抗牙移位,增加了后续牙齿矫正的难度。因此,使牵引力更多直接作用于上颌骨,推动骨块向前,同时减小对牙的反作用力,是目前口内牵引成骨装置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颌内置式矢状牵引成骨装置,能增加上颌前部骨块前移量,减小牙齿的移位。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至少4个带环、2个支抗钉及所对应的支抗钉定位孔、2个螺旋扩弓器、2根横腭杆、4根连接杆;所述至少4个带环分别粘接在患者上颌水平截骨线两侧的牙齿上;所述支抗钉及支抗钉定位孔左右各一个,位于颊侧上颌尖牙及前磨牙根间,另一端与带环相连;所述横腭杆用于连接左右两侧带环;所述螺旋扩弓器通过所述连接杆与带环相连,螺距为1mm,每旋转360°,可扩大1mm间隙;所述连接杆左右各2根,位于螺旋扩弓器两侧,一端连接扩弓器,另一端连接带环。
作为优选,所述带环可增加至8个,上颌左右两侧各4个,两个带环铸造相连粘固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及第二前磨牙上;另两个带环铸造相连,粘固在上颌第一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增加带环的数量可增加支持及固位力,分散牵引的反作用力。
有益效果:本发明为口内矢状向牵引成骨装置,无需口外装置,对患者的生活及美观影响小。本发明为混合支持式,利用牙及上颌骨作为支抗,牵引力通过固定在牙上的带环间接传递到上颌骨,同时牵引力也可通过支抗钉直接传递到上颌骨,减小对牙齿的反作用力且有效增加牵引成骨量,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颌骨;2、带环;3、横腭杆;4、螺旋扩弓器;5、支抗钉定位孔;6、支抗钉;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30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及弯丝运动映射模型建立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锁托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