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检查站的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26007.2 | 申请日: | 201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6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彤云 |
主分类号: | G01G19/44 | 分类号: | G01G19/44;G01G19/52;G01V11/00;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系统 电子秤 出行 摄像头 危险物品 安检门 安检 检查站 体内 公共安全领域 摄像头采集 乘客 人体体重 体重变化 单片机 蜂鸣器 可测量 可识别 返回 检测 人脸 时装 数据库 测量 提示 车站 海关 分析 检查 | ||
1.一种基于检查站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检门(1)、摄像头(2)、电子秤(3)、蜂鸣器(4)、单片机(5)、行李安检机、无线通讯模块、计算机、数据库,摄像头(2)、电子秤(3)、蜂鸣器(4)、无线通讯模块、数据库和单片机(5)连接,该检测系统适用于汽车站、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海关等交通枢纽站,电子秤(3)和摄像头(2)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数据库保存,同时计算机可分析电子秤(3)和摄像头(2)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分析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有害情况,所述的有害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人体藏有毒品、炸弹或衣服内藏有非法物品,若存在,则计算机生成指令发送给单片机(5),单片机(5)再发送指令到部分装置,使蜂鸣器(4)响起,以及通知离该监测站最近的派出所,便于警察进行进一步检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检查站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安检门(1)采用现有海关、飞机场、车站等检查处所使用的安检门(1),是一种检测人员有无携带金属物品的探测装置,安检门(1)旁设有行李安检机,采用现有海关、飞机场、车站等检查处所使用的行李安检机;电子秤(3)采用现用传感器技术,电子秤(3)为一块矩形秤盘,秤盘上可刚好站一个人,在海关、飞机场、车站等出行时所需要经过的安检门(1)处设有电子秤(3),电子秤(3)位于安检门(1)的正下方,当有乘客进入或离开检查站时,必定须穿越安检门(1),该安检门(1)正下方为电子秤(3)所在的区域,此时在经过电子秤(3)的瞬间,由于乘客的随身物品、行李等东西需要经过行李安检机扫描,乘客经过安检门(1)时不能携带,则此时乘客身上就少了很多多余重量,电子秤(3)就可精确测量出该乘客的具体重量;电子秤(3)与单片机(5)连接,电子秤(3)测量的数据会传输至单片机(5),单片机(5)则会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库保存;电子秤(3)采集到的数据在数据库保存后,又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后台的计算机上,计算机可分析单个乘客的体重数据,可计算出该乘客在短期内出行和返回两次所称量的重量之差,根据重量之差的大小,来判断可能发生的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检查站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摄像头(2)采用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安检门(1)的正上方设有一个摄像头(2),摄像头(2)与安检门(1)通过一根可折叠的摄像头(2)支架连接,摄像头(2)镜头对准的方向与乘客进入安检门(1)的方向相反,这样在乘客经过安检门(1)时,可拍摄到乘客的面部以及全身,可对出行或返回的乘客进行图像数据采集;摄像头(2)与单片机(5)连接,摄像头(2)采集到的数据会传输至单片机(5),单片机(5)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库保存;摄像头(2)采集到的数据在数据库保存后,又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可分析单个乘客的面部信息以及身体体形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检查站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乘客在通过安检门(1)时,电子秤(3)和摄像头(2)可同时对该名乘客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摄像头(2)采集到的面部信息和身体外表信息,使得电子秤(3)测的重量数据可与该乘客匹配,计算机通过接收收集到的面部信息数据,同时又接收与该面部信息数据所匹配的重量数据来进行分析;在短期内,当乘客再次经过安检门(1)时,通过摄像头(2)采集的面部信息,可与上次经过安检门(1)时的面部信息相匹配,从而使该被测面部信息的乘客的重量数据得到匹配,然后就可通过计算机来分析该乘客的重量数据;数据在数据库保存后,后台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与数据库内的乘客面部信息进行对比,找出相对应的面部信息,以确认乘客信息,使得两次检测的面部身体信息和体重信息得到匹配;通过面部识别可防止一名乘客单次的称量数据与另一名乘客的称量数据相混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彤云,未经陈彤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600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货车偏载监测系统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电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