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周血中氯化琥珀胆碱的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18198.8 | 申请日: | 2018-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姜荣;陈林;陈志武;解启文;孟刚;盛洁;万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赵宗海 |
| 地址: | 230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周血中 氯化 琥珀 胆碱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周血中氯化琥珀胆碱的检测方法,涉及药物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圆二色谱法与红外光谱法合用检测的方式来检测外周血样本白蛋白中是否含有氯化琥珀胆碱;本发明克服了人体内氯化琥珀胆碱成分检测难以定性的问题,通过本发明测试方法所得的谱图特征性变化,能准确鉴别血清中是否含有氯化琥珀胆碱,此方法准确性高、效率好,为法医学检测提供良好的鉴定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周血中氯化琥珀胆碱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又名琥胆、司可林(scoline),为国内常用的去极化型肌松剂,在临床中是一种骨骼肌松弛药,曾被国家列为B级有机剧毒物。此种药物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其肌松效能为筒箭毒碱的1.8倍。本药静注后氯化琥珀胆碱会和人体内的N2胆碱受体竞争性的结合,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神经信号不能传递给肌肉,肌肉出现大面积的麻痹、松弛,首先引起短暂的肌束震颤,一分钟内即出现肌松作用,通常从颈部肌肉开始,逐渐波及肩胛,腹部和四肢。2分钟时作用达高峰,通常于5分钟内作用消失,如需长时间的肌松作用可以采用持续静脉滴注达到。本药去神经节阻断作用,常用剂量不引起组胺释放,但大剂量仍可能使组胺明显释放,而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肌麻痹、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也可致心率减慢及心律失常。临床常用于全麻下气管内插管,也用于内窥镜的检查,破伤风或电休克惊厥等,医学研究表明氯化琥珀胆碱注射量达到0.02克就能致死。
由于其进入体内能迅速被血中丁酰胆碱酯酶水解,分解为琥珀酰单胆碱、琥珀酸和胆碱等物质,原型药物难以被常规方法检测到,这一特性近些年来被不法分子利用,将氯化琥珀胆碱制成“毒针”、“毒飞镖”等具有伤害性的武器,由其造成的刑事案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给法医对此类案件的检测定性工作带来了困难。目前常用的氯化琥珀胆碱胆碱检测方法为LC-MS/MS法,用于检测人体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痕量氯化琥珀胆碱及其代谢产物,作为定性和定量的依据,但存在着检测限高,回收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周血中氯化琥珀胆碱的检测方法,克服了人体内氯化琥珀胆碱成分检测难以定性的问题,通过本发明测试方法所得的谱图特征性变化,能准确鉴别血清中是否含有氯化琥珀胆碱,此方法准确性高、效率好,为法医学检测提供良好的鉴定手段。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外周血中氯化琥珀胆碱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缓冲液配置白蛋白(HSA)储备液,恒温保存;将标准品氯化琥珀胆碱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氯化琥珀胆碱溶液;
(2)将配置好的HSA储备液与疑似中毒者白蛋白标本采用圆二色谱仪对分别测定二者CD图谱,并记录;
(3)将HSA储备液稀释,采用圆二色谱仪检测测定200~300nm波长范围内的CD图谱,记录;将稀释后的HSA储备液与氯化琥珀胆碱相互作用后,测定其200~300nm波长范围内的CD图谱,记录;
(4)比较HSA与氯化琥珀胆碱相互作用前后的α螺旋含量的改变,采用公式:α-helix%={-([θ]208-4000)/(33000-4000)}×100计算,并与疑似中毒者白蛋白标本进行比对;
(5)使用光谱仪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在分辨率为4cm-1条件下扫描多次,收集水蒸气的谱图,使用数据处理软件OMNIC 52对所收集到的水蒸气谱图自动进行水汽校正;
(6)分别取少量缓冲液、HSA、氯化琥珀胆碱、氯化琥珀胆碱-HSA溶液均匀滴在ZnSe晶片上,扫描后收集样品光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未经安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81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