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地利用率高的夯土墙大棚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9564.3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0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博华鸿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汤小东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利用率 夯土 大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地利用率高的夯土墙大棚,包括:夯土墙,其围绕构成所述夯土墙大棚的主体框架,夯土墙伸入地下20‑40cm;所述夯土墙的厚度为20‑80cm;发泡水泥层,其设置在夯土墙外侧,发泡水泥层的厚度为20‑35cm;隔热层,其设置在与发泡水泥层相对的夯土墙的内侧;龙骨,其架设在夯土墙构成的主体框架上部,龙骨包括骨架和横梁,骨架纵向排布在主体框架上端;骨架为工字型骨架;骨架的顶端和底端的端面上均设置卡槽;横梁垂直骨架并连接在骨架的首尾两端;保温层,其铺设在龙骨上方,并通过所述卡槽固定;保温层设置为双层。本发明建造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保温蓄热功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棚,尤其涉及一种土地利用率高的夯土墙大棚。
背景技术
温室大棚一般由两侧山墙、维护后墙体、支撑骨架及覆盖材料组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独有的一种大棚类型,通过后墙体吸收太阳能,实现蓄放热,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一般模式的大棚墙体是用链轨车压的土墙,后墙基部7米宽,蓄热和保温性能好,但是后墙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很低,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主要的是这种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有致命弱点的,比如强度低,遇水易坍塌,未经夯实的后墙容易藏匿和滋生寄生害虫等;而采用砖砌后墙的大棚,地表以下砖砌的厚度要大于当地冻土层才能满足保温要求,造价昂贵且保温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地利用率高的夯土墙大棚,所述夯土墙大棚建造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保温蓄热功能好。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土地利用率高的夯土墙大棚,包括:
夯土墙,其围绕构成所述夯土墙大棚的主体框架,所述夯土墙伸入地下20-40cm;所述夯土墙的厚度为20-80cm。
发泡水泥层,其设置在所述夯土墙外侧,所述发泡水泥层的厚度为20-35cm。
隔热层,其设置在与所述发泡水泥层相对的所述夯土墙的内侧。
龙骨,其架设在所述夯土墙构成的主体框架上部,所述龙骨包括骨架和横梁,所述骨架纵向排布在所述主体框架上端;所述骨架为工字型骨架;所述骨架的顶端和底端的端面上均设置卡槽;所述横梁垂直所述骨架并连接在所述骨架的首尾两端。
保温层,其铺设在所述龙骨上方,并通过所述卡槽固定;所述保温层设置为双层。
优选的是,所述横梁包括顶梁和前端梁,所述顶梁设置在所述夯土墙构成的主体框架的顶端,沿所述顶梁第一侧面纵向设置第一滑槽;所述前端梁平行所述顶梁设置在所述夯土墙构成的主体框架的前端墙体的端面上,沿所述前端梁顶面纵向设置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对的第二滑槽。
优选的是,所述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对称设置在所述顶梁的两侧,所述第一骨架的首端和尾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适配的滑块,所述第一骨架的顶端端面和底端端面均设置卡槽;所述第二骨架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梁的第二侧,所述第二骨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夯土墙构成的主体框架后端墙体的顶端,所述第一骨架连接第一推送机构,以使所述第一骨架左右滑动。
优选的是,所述隔热层上端与地表平齐,所述隔热层下端伸入地表以下15厘米以上,并以到达冻土层为准;所述隔热层由多块隔热单元拼接而成,所述隔热单元为挤塑板,所述隔热单元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骨架两侧对称设置第三滑槽,所述第一骨架之间设置以可折叠并可伸缩的方式连接的内层保温帘,所述内层保温帘两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滑槽适配的滚轮,所述滚轮与第二推送机构相连,以使所述滚轮上下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博华鸿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博华鸿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95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