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温和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00461.0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9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顾学精 | 申请(专利权)人: | 界首市皖俊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73/00 | 分类号: | C10M173/00;C10M159/12;C10N40/22;C10N30/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宋宇晴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切削液 清洗效果 市场竞争力 工艺步骤 原料混合 生物碳 称取 改性 刀具 备用 搭配 冷却 复制 优化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温和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改性生物碳粉制备、(2)原料称取备用、(3)原料混合制备。本发明优化改善了切削液的制备方法,工艺步骤简单、搭配合理,易于复制和批量生产,对应制成的切削液冷却速度快、清洗效果好,明显改善了工件和刀具的品质和寿命,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切削加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温和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切削加工是金属加工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随着技术的进步,切削精度与强度需求越来越高,对切削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提高其润滑与防锈上,但金属在切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工件温度过高容易产生热变形,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切削工具与产品寿命减短,更有甚者,会使切削区的温度过高,导致烟雾、起火等现象。在切削过程中会切削液的冷却作用是通过切削液和因切削而发热的刀具、切屑和工件间的对流和汽化作用把切削热从刀具和工件处带走,从而有效地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工件和刀具的热变形,保持刀具的硬度,提高加工精度和刀具耐用度。同时,在切削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垢,如果切削液的清洗效果不佳的话,就得重新对切削件进行清洗,因而,在不影响切削液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研究和开发降温速率高且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降温和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降温和清洗效果好的切削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改性生物碳粉制备:
a.先将玉米秸秆的旁枝末叶去除后,再用清水对玉米秸秆冲洗一遍,最后切段备用;
b.将操作a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放入到密闭罐内,向密闭罐内通入温度为105~107℃的水蒸气,同时将密闭罐内的压力增至0.5~0.55MPa,保温保压处理8~10min后,再快速卸至常温常压,最后将玉米秸秆取出备用;
c.将操作b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放入到反应釜内,先对反应釜抽真空处理,18~20min后向反应釜内注入溶液A浸没玉米秸秆,然后将反应釜内的压力增至0.7~0.75MPa,保压处理35~38min后将玉米秸秆取出,随后将玉米秸秆放入到煅烧炉内,加热保持煅烧炉内的温度为450~480℃,保温处理1~1.2h后将玉米秸秆取出备用;所述的溶液A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33~38份钛酸四丁酯、2.5~3.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7份环糊精、8~10份硅烷偶联剂、6~8份焦磷酸钠、25~30份乙醚、780~800份去离子水;
d.将操作c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浸入到溶液B中,加热保持溶液B的温度为48~53℃,浸泡处理2~2.5h后将玉米秸秆取出放入到紫外线辐照仪内,辐照处理1~1.5h后取出备用;所述的溶液B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5~7份硝酸银、1~3份硝酸铵、4~6份四硼酸钠、90~100份去离子水;
e.将操作d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放入到粉碎机内粉碎处理后过600目得改性生物碳粉备用;
(2)原料称取备用:
按对应重量份称取下列原料备用:6~9份聚乙二醇、10~15份棉籽油、15~20份葵花籽油、10~14份十二烷基磺酸钠、2~4份消泡剂、20~25份乙酸乙酯、10~14份月桂酸单甘油酯、3~6份偏硼酸钠、8~11份步骤(1)制得的改性生物碳粉、180~200份去离子水;
(3)原料混合制备:
将步骤(2)称取的所有原料共同投入到搅拌罐内,然后加热保持搅拌罐内的温度为58~63℃,高速搅拌处理40~45min后,再超声均质处理1~2h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界首市皖俊轴承有限公司,未经界首市皖俊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04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