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顺磁性纳米磁珠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87523.9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冯昱人;任滋禾;吴富华;陆韻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7/02 | 分类号: | H01F7/02;H01F41/02;G01N1/30;G01N2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范国锋;刘冬梅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珠 革兰氏染色试剂盒 超顺磁性纳米 染色 鉴别 培养液 纳米级四氧化三铁 火灾安全隐患 染色试剂盒 准确度 表面改性 磁珠吸附 分散性 染色剂 吸附性 省略 镜检 溶出 灼烧 菌种 制备 分辨 细菌 观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顺磁性纳米磁珠及其制备方法,还公开了一种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及采用其的染色方法。本发明通过对纳米级四氧化三铁磁珠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吸附性,进而将其制成染色试剂盒,利用磁珠吸附培养液中细菌的功能,使染色流程中省略灼烧镜检的步骤,可以通过观察染色剂溶出的颜色直接分辨菌种,缩短了鉴别时间,提高了鉴别准确度,减少了火灾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菌染色鉴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顺磁性纳米磁珠革兰氏染色试剂盒。
背景技术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细菌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由于未经染色的细菌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观察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染色步骤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沙黄复染四个步骤。
传统的革兰氏染色法中需将灼烧涂片使细菌粘附固定,具有以下缺点:
(一)耗时较长,火焰温度难以掌握,易出现固定不牢造成细菌冲洗时脱落或固定过度造成细胞通透性改变,出现假阴性结果,若涂片或染色不均匀时也会严重影响染色结果,致使难以判断阴阳性菌;
(二)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细菌烘干与固定需要用到酒精灯,而玻璃酒精灯十分危险,容易造成烧伤烫伤事故,严重时还会引发实验室火灾;载玻片为玻璃制品边沿锋利,容易划伤皮肤;
(三)操作难度大,涂片时是否能够涂均匀、染色时是否能够全部染色成功、脱色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及镜检是否找到染色主体等都对实验员的操作有着较高要求,每一个操作步骤都会因实验人员水平不同而影响结果。
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鉴别准确、安全性高、操作快捷方便的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及染色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对纳米级四氧化三铁磁珠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吸附性,进而将其制成染色试剂盒,利用磁珠吸附培养液中细菌的功能,使染色流程中省略灼烧镜检的步骤,可以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分辨菌种,缩短了鉴别时间,提高了准确度,降低了操作难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超顺磁性纳米磁珠,其中,所述纳米磁珠为表面改性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磁珠,其中,所述超顺磁性纳米磁珠的粒径为10~100nm,所述超顺磁性纳米磁珠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70~80emu/g。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超顺纳米磁珠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备纳米级的裸磁珠;
步骤2,对纳米裸磁珠进行改性,制备得到超顺磁性纳米磁珠。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包括上述方法制备的超顺磁性纳米磁珠,其中,所述试剂盒包括超顺磁性纳米磁珠悬浮液、染液、脱色液和显色液。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革兰氏染色方法,采用上述试剂盒进行,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I,量取超顺磁性纳米磁珠悬浮液,加入待测菌液,对细菌进行固定;
步骤II,对固定的细菌进行初染和媒染;
步骤III,对初染和媒染后的细菌进行脱色处理;
步骤IV,对脱色后的细菌进行复染;
步骤V,对复染后的细菌进行显色处理,然后判断结果。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制备的超顺磁性纳米磁珠,粒径小,分散性好,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长期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7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超导磁浮杜瓦
- 下一篇:螺线管与形成螺线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