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公交APP软件的乘客出行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78657.4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6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蒋应红;吴金龙;狄迪;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65;G08G1/0968;H04M1/72403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公交 app 软件 乘客 出行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公交APP软件的乘客出行优化方法,通过数据调查,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对于不同性别S、年龄L、职业W的乘客选择对于到站时间T、车内载客率M、车外拥堵度H、目的地的行驶时间G的选择接受等级,采用能够同时分析并处理多个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来测算乘客的选择行为,同时,APP记录乘客的出行轨迹,分析乘客在选择公交班次的习惯特征,根据该乘客的习惯特征,给出在某次出行的最佳选择。本发明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出行体验,乘客可以只接受软件提供实时运行信息自主进行选择路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让软件帮助决策,同时可以“一键化”操作,软件更具自己的行为习惯来决策最优的选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公交APP软件的乘客出行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公交出行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手机公交APP的出现,居民公交出行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公交APP提供等待的信息虽然不能使等待的时间减少,但从心理学上讲,提供一些预期的公交到达信息有利于降低出行者等待中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便于出行者及时改变出行方案。
现有的手机公交APP种类较多,但功能单一,查询信息量少,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交等车需求。当前手机公交APP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现有APP仅能提供某条线路到某一公交站点的时间,缺少多条公交线路到站时间的实时对比分析,比如居民从A点到B点有4条公交线线路,居民如只看1条线路的到站时间,可能会出现最先到站的并不是这条线路,失去了线路监控的意义;部分公交站点站台比较长,站台内部有多个上客点,有的公交站甚至分为A、B两个站台,当提前到站的线路并非监控的线路(上客点不同),可能会导致乘客“飞奔”至公交车,影响了公交车的等待时间,同时造成了安全隐患;
2、由于受交通拥堵和交叉口排队等车的影响,部分公交车线路会出现“串车”现象,即同一条公交线路的前一辆车和后一辆车相距很近,现有APP已经能查到两辆车相距很近,但无法查询两辆车的载客率,可能会导致前辆车乘客爆挤、后辆车乘客很空的现象,也可能出现乘客为了避开拥挤多花时间等待后一辆车,却发现依然很拥挤的现象;
3、从A点到B点有多条公交线路到达时,当公交线路行驶路径不同时,道路的路面设施(车道规模、是否有公交专用道)以及道路拥堵情况可能会也不一样,达到目的地所花的时间也有所差异,乘客无法综合考虑“等车时间”和“行驶时间”来确定乘坐哪一趟公交车能最快到达目的地;
4、公交公司现阶段主要通过IC卡数据统计客流密度来调整公交线路,但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通过手机数据来统计公交车上的客流数据比IC卡更为精确和方便。现有公交APP没有统计客流数据的功能,公交公司无法根据手机数据来调整公交线路、实施定制公交、预约公交等,从而使公交线路更合理、乘客乘坐公交更方便。
5、现有公交APP无法记录乘客的出行特征(比如某乘客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出行时间要求高还是出行舒适度要求高)、乘客的常用的公交站点、乘客常选的公交线路,从而“人性化”的为乘客提供公交线路选择。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公交APP软件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基于公交APP软件的乘客出行优化方法,实现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出行体验,乘客可以只接受软件提供实时运行信息自主进行选择路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让软件帮助决策,同时可以“一键化”操作,软件更具自己的行为习惯来决策最优的选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公交APP软件的乘客出行优化方法;包括“自主选择”模式、“辅助决策”模式,还包括“私人订制”模式;所述“私人订制”模式的执行步骤如下:
a、通过问卷调查以及APP对不同乘客出行特征的记录,可以得出每一所述乘客的性别S、年龄L、职业W对待到站时间T、车内载客率M、车外拥堵度H、目的地的行驶时间G的接受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86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