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磨加工茶粉的工艺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8109.3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2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林;赵赟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冬林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01G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 陕西省汉中***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艺技术 石磨加工 茶粉 咖啡因 叶绿素 石磨 茶树叶片 超微粉碎 低温干燥 气味清香 温度状态 先进设备 研磨 茶多酚 传统的 氨基酸 粒径 抹茶 细度 蛋白质 无公害 采摘 茶叶 高山 海拔 保存 生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磨加工茶粉的工艺技术,它是采摘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生长的无污染无公害的茶树叶片,经过蒸青绿片、低温干燥、超微粉碎等步骤。整个加工过程始终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下进行,有效的保存了茶叶中的活性成分。本发明用现代的先进设备结合传统的石磨,研磨出来的抹茶在粒径方面,其细度可达3000目,特点是:气味清香、淡雅;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很高;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高档茶粉的生产方法,尤其是抹茶产品的生产方法;属于茶叶精深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抹茶起源于中国,至今至少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茶原本是人们祈求长生不老而药用的,带有浓厚的巴蜀文化色彩。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抹茶分为古代抹茶和现代抹茶。古代的抹茶也称末茶,是以优质新鲜茶叶为原料,采用蒸青、碾压、干燥等技术加工而成的粒径较小的茶粉,外观呈天然绿色。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古代抹茶传入日本,由此而产生了日本茶道,我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抹茶茶道随之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现如今,国内茶叶公司与国外多家科研机构联手,采用现代的超微粉碎技术,成功推出中国抹茶,极大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现代粉碎技术生产超细绿茶粉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绿茶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开始多了起来,但市场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国内在应用开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产品规模和档次不高,品质较差。有的用夏秋生产的低档炒、烘青直接粉碎,有的用蒸青煎茶来加工。其产品苦涩味重,色泽偏黄,香型不稳,香气不高,缺乏统一标准,粉径粒度不能严格控制,不易在食品工业上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茶粉技术中的缺陷,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高档茶粉的生产方法,尤其是抹茶产品的生产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1)原料
选择海拔800米以上高山生长的无污染无公害的茶树叶片,茶叶树种选择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的,仅用4、5月份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在芽生长期间必须搭设蓬架,遮盖方式为:在茶叶芽展开1-2叶时遮光率为60%-70%;经7-10天茶芽展至3片叶时,把遮阳网揭开,使茶树在阳光下生长1天,然后再把遮阳网盖上,遮光率为:70%-80%。从遮盖开始,约15天左右即可采摘新鲜茶叶;
2)除湿
采摘后的茶叶平摊在装有鼓风机的平板上,在鼓风机的吹动下,对新采的茶叶进行除湿;当手触叶片没有明显的潮湿感时,就可以进行蒸青了;
3)蒸青
除湿后的叶片放入蒸青机,在360摄氏度温度下,制止了鲜叶中酶的活性,保持绿茶特有的鲜绿色泽,经过蒸青后的鲜叶自动进入冷却机,进行冷却处理;
4)冷却
从蒸青机排出的蒸青叶,通过吹入的冷风使其急速冷却,以保持绿茶良好的色、香味,同时经冷风的作用降低了茶叶的粘稠性,冷却后的叶片进入叶打机;
5)叶打
叶打机内的炒手,会将含水率高达75-80%的蒸青叶搅动,使蒸青叶间得以充分的离散,并在热风的作用下,使茶叶的含水率下降到70%左右,接下来就要进行粗揉的工序了;
6)粗揉
叶片进入粗揉机后,靠揉手的揉搓,挤压出蒸叶的内部水分,并干燥叶片,使茶叶的含水率从70%降至50%左右;
7)揉捻
当经过粗揉的叶片进入揉捻机后,揉捻机将会利用自身的装置,使茶叶进一步挤压出水分;
8)中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冬林,未经刘冬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8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杀青理条一体机及杀青理条工艺
- 下一篇:一种加工不同规格茶饼的压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