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6690.5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8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陆婷婷;闫峥峰;马玲;汪营磊;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41/09 | 分类号: | C07C41/09;C07C41/40;C07C41/34;C07C43/205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徐茂梁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烷 二甲基苯氧基 乙氧基 棕色固体 制备 过滤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白色粉末状固体 二甲基甲酰胺 二缩三乙二醇 二甲基苯酚 反应溶液 不溶物 水中 乙醚 冷却 合成 | ||
本发明公开了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20℃搅拌,2,6‑二甲基苯酚和二缩三乙二醇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150℃反应36h,将反应溶液倒入水中静置24h,过滤得到棕色固体;(2)棕色固体溶于乙醚,升温至35℃,趁热滤去不溶物,冷却至‑15℃,降温48h,过滤溶液,得到白色粉末状固体,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本发明主要用于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的合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含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品,它及它的衍生物可以用于许多领域。其中以其为结构单元的冠醚不仅是配位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冠醚基础上发展的杯芳烃则由富π电子的、大小可调的三维空腔和环形排列的氧原子,既可络合离子又可包结中性分子。更为重要的是,杯芳烃的上下沿易于选择性修饰,可以以其为“结构平台”(Platform orbuilding block)合成大量的具有“预组织结构”(Pre-organized structure)的主体分子。
2004年,Chupakhin等选用2,6-二甲基苯酚和二缩三乙二醇对甲苯磺酸酯为原料,氢氧化钾催化下合成了化合物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O.N.Chupakhin,G.L.Rusinov,N.A.Itsikson.New 1,2,4-triazine-containingpodands:synthesis and properties,Russian Chemical Bulletin,InternationalEdition,53(10),2308-2313,2004)。Chupakhin法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Chupakhin法使用二缩三乙二醇对甲苯磺酸酯为原料,而二缩三乙二醇对甲苯磺酸酯要通过三乙二醇和对甲苯磺酸酰氯缩合制备,增加了反应步骤;Chupakhin法会生成大量副产物对甲苯磺酸钾,后者不容易处理,增加了反应的污染性;使用氢氧化钠为反应催化剂,增加了污染性;Chupakhin法后处理操作复杂,需要通过柱层析分离才能得到最终产物,总收率较低,仅为6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应步骤少、后处理方法清晰、环保性高、反应收率较高的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合成路线以2,6-二甲基苯酚和二缩三乙二醇为原料,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进行醚化反应,再经过后处理,得到产物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
本发明的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的制备方法,1,2-二(2-(2,6-二甲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的结构式如(Ⅰ)所示:
以2,6-二甲基苯酚和二缩三乙二醇为原料,其结构式分别如(Ⅱ)和(Ⅲ)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在温度20℃~30℃搅拌下,将2,6-二甲基苯酚和二缩三乙二醇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向其中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在温度为130℃~160℃反应24h~48h,将反应溶液倒入水中静置24h~48h,过滤得到棕色固体1;其中,二缩三乙二醇、2,6-二甲氧基苯酚、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的质量比为1:1.79~2.00:3.00~3.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未经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66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