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品检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2013.6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4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宇;底欣;田军;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V3/12 | 分类号: | G01V3/12;G01S13/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品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品检测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收发单元向待检测物品发送发射信号,并且接收该待检测物品反射后的反射信号;其中,该待检测物品相对预定轴摆动,该待检测物品在该轴的两侧产生沿径向方向相反的运动速度;对该发射信号和该反射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特征信号;其中,该特征信号包含与预定距离对应的第一预定数量组速度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每组速度值包括第二预定数量个速度值,该速度值等于该收发单元的径向速度分辨率的整倍数;根据从该特征信号中提取的特征确定该待检测物品中所包含的物品。由此,能够利用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和装置,准确地实现藏匿于人身上的物品的检测,检测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品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对诸如管制器具、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品进行检测成为重要的问题。目前,针对危险品的检测装置广泛应用于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等各种人员密集场合,危险品检测装置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检测装置需要将可疑物品(例如装有液体的瓶子)放置在检测装置上进行检测,而非接触式检测装置能够在可疑物移动到距离检测装置一定范围内即启动检测并分辨可疑物是否属于危险品。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目前针对非接触式检测装置,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是X射线探测方法,但是该方法成本通常较高,长期使用将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另外,由于不同物品的材质不同,因此其反射特性也会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可以用于物品的检测,即可以通过设置传感器向待检测物品发射信号,利用待检测物品的反射信号的强度来实现物体检测;但由于危险品常常被藏匿于人身上,因此,传感器接收到的反射信号的强度会受到人体的干扰,从而无法准确地反映待检测物品的反射特性,进而导致待检测物品的漏检、误检。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物品检测方法和装置,能够利用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和装置,准确地实现藏匿于人身上的物品的检测,检测成本较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检测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处理单元、确定单元;
该收发单元向待检测物品发送发射信号,并且接收该待检测物品反射后的反射信号;其中,待检测物品相对预定轴摆动,该待检测物品在该轴的两侧产生沿径向方向相反的运动速度;
处理单元,其用于对该发射信号和该反射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特征信号;其中,该特征信号包含与预定距离对应的第一预定数量组速度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每组速度值包括第二预定数量个速度值,该速度值等于该收发单元的径向速度分辨率的整倍数;
确定单元,其用于根据从该特征信号中提取的特征确定该待检测物品中所包含的物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物品检测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收发单元向待检测物品发送发射信号,并且接收该待检测物品反射后的反射信号;其中,该待检测物品相对预定轴做摆动,该待检测物品在该轴的两侧产生沿径向方向相反的运动速度;
对该发射信号和该反射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特征信号;其中,该特征信号包含与预定距离对应的第一预定数量组速度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值;每组速度值包括第二预定数量个速度值,该速度值等于该收发单元的径向速度分辨率的整倍数;
根据从该特征信号中提取的特征确定该待检测物品中所包含的物品。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藏匿于人身上的物品随着人的行走而产生的摆动对该物品的反射信号的影响,来进行物品的检测,因此,能够利用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和装置,准确地实现藏匿于人身上的物品的检测,检测成本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20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