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7182.2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1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向平;胡信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13/02 | 分类号: | C07C213/02;C07C217/08;C07C209/26;C07C211/48;C07C227/18;C07C229/18;B01J31/22;C07F17/02 |
代理公司: | 21001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对称还原 制备手性胺 胺化 催化剂 精异丙甲草胺 催化剂用量 对映选择性 工业实用性 农药中间体 手性二茂铁 反应原位 甲基苯胺 亚磷酰胺 对映体 金属铱 配合物 前驱体 铱催化 配体 收率 乙基 制备 催化 合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该方法以手性二茂铁骨架膦‑亚磷酰胺配体与金属铱前驱体反应原位制备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酮与胺直接不对称还原胺化制备手性胺。本发明配体制备简单,催化剂用量低,操作简便,且可实现连续操作,适于大规模制备手性胺,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达80%以上,可满足作为农药中间体的要求。本发明对于精异丙甲草胺中间体的合成时2‑乙基‑6‑甲基苯胺/催化剂(S/C)为500000具有较好的结果,达到95%收率,81%对映选择性,具有很好的工业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
背景技术
手性胺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种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近年来,合成手性胺的主要方法包括亚胺、烯胺的不对称氢化和不对称还原胺化。其中不对称还原胺化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它是在手性催化剂及其他助剂的帮助下,使酮类化合物与胺源直接反应生成手性胺类化合物。此反应省略了不对称氢化中制备亚胺或烯胺中间体的步骤,提高了手性胺的产率和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1999年,Hans-Peter Jalett(Jalett H.P.,Spindler F.,HanreichR.G.US5886225[P],1999)等利用二茂铁双膦配体成功催化不对称氢化亚胺合成手性异丙甲草胺后,尝试以2-甲氧基丙酮与2-乙基-6-甲基苯胺反应,使用Ir-XyliPhos催化得到手性异丙甲草胺,取得了99%的产率和76%的对映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的首次成功。但是由于底物酮会被还原成相应的醇,底物胺或者手性胺产物会与过渡金属络合,从而抑制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由于其催化剂用量是亚胺不对称还原的催化剂用量的100倍,因此工业化生产还是采用亚胺不对称还原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为手性胺的合成开创了新的反应思路。
2003年,Yongxiang CHi(Y.X.Chi,Y.G.Zhou,X.M.Zhang J.Org.Chem.2003,68,4120-4122)报道了以4-甲氧基苯胺为胺源与芳香酮进行直接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在Ir-(S,S)-f-Binaphine催化下可以得到手性α-芳基胺产物,其产物产率大于93%,对映选择性最高达到96%,然而该催化体系对脂肪酮并不适用。
因此,发展高活性、高立体选择性、底物适用广不对称还原胺化的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该方法采用手性催化剂Ir-L,酮与胺直接不对称还原胺化制备手性胺;所述手性催化剂Ir-L由铱-环辛二烯络合物和手性二茂铁骨架膦-亚磷酰胺配体在溶剂中原位配位生成。
一种铱催化酮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该方法具体为:
在氮气保护下,将铱-环辛二烯络合物与手性二茂铁骨架膦-亚磷酰胺配体溶于溶剂,室温下搅拌10分钟,加入溶于溶剂的底物胺、酮及添加剂,将其置于高压反应釜中,氢气置换3次,然后通入氢气至20-100bar,20-100℃下反应1-24小时,慢慢释放氢气,除去溶剂后用硅胶柱分离得到产物手性胺。
所述溶剂为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
所述添加剂为钛酸异丙酯、钛酸乙酯或钛酸甲酯;
所述的底物胺为:R3NH2,其中R3为H,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C6-C30内的含或不含N、S、O、P等官能团的芳香基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71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