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防护电路、静电防护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40244.7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1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戴超;陈旭;赵文达;王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防护 电路 模块 液晶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包括正向放电单元和反向放电单元;所述正向放电单元和所述反向放电单元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第一电极线上的静电电荷通过所述正向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二电极线上;第二电极线上的静电电荷通过所述反向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一电极线上。本发明在设计上增加多个放电回路的方式来分别控制正向静电释放和反向静电释放,以降低累积的静电对静电防护电路的负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电防护电路、静电防护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器面板在生产制造、运输使用等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静电累积现象,当静电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在面板上释放,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话静电释放会击伤显示面板,导致面板显示不良;而静电防护就是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来规避静电释放带来的损伤,常用的面板静电防护方法有:1.通过回路设计分担电荷,避免电荷积累;2.设计静电释放点,使静电在非重要部位释放;3.外部回路设计,主要是防止外部静电引入和进行内部静电疏导。
目前面板设计中常用3种用于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设计,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静电分享电路示意图,将晶体管M1A和晶体管M1B进行栅极G和源极S连接形成二极管,利用两颗晶体管元件进行静电释放,该设计抗静电击穿电压低且回路漏电流高。图2为现有技术浮栅型静电防护电路示意图,是将晶体管M1A的栅极G进行悬空,利用寄生电容耦合感应栅极电压进行电荷分享,称之为浮栅型,但该设计在栅极容易产生电荷残留且电荷释放稳定性差。图3为现有技术尖端型静电释放电路示意图,是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释放静电,但是该设计在静电释放后一般会击伤金属和绝缘层,只能进行一次静电防护。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防护电路、静电防护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针对浮栅型静电防护电路进行改进,有效解决单一元件的浮栅静电防护设计在栅极容易产生电荷残留且电荷释放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电防护电路,位于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包括正向放电单元和反向放电单元;所述正向放电单元和所述反向放电单元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第一电极线上的静电电荷通过所述正向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二电极线上;第二电极线上的静电电荷通过所述反向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一电极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正向放电单元包括第二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第一电极线,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短接并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源极,第六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反向放电单元,第六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源极,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短接并连接至第二电极线;当第二电极线上累积静电电荷时,静电电荷通过第四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二晶体管释放至第一电极线。
进一步地,所述反向放电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短接并连接至第一电极线,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源极,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正向放电单元的第六晶体管的栅极,第三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第五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第二电极线;当第一电极线上累积静电电荷时,静电电荷通过第一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五晶体管释放至第二电极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电防护电路,位于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电单元、第二放电单元以及第三放电单元;第一放电单元连接第一电极线,第三放电单元连接第二电极线;第一电极线的静电电荷依序通过第一放电单元、第二放电单元以及第三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二电极线,第二电极线的静电电荷依序通过第三放电单元、第二放电单元以及第一放电单元释放到第一电极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02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